首页中心概况政策文件教师发展培训教师发展规划教学资源下载中心
现在是: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站内检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发展规划>>正文
 
兰州城市学院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与认识支撑材料汇编
2022-03-10 11:01  

 

 




 

 

 

 

 

 


兰州城市学院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与认识

                                    支撑材料汇编

 

 

 

主编:崔剑波

编委:李琳娜

 

 

 

 

 

 

 

 

 

 

兰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制


 


 

 

 

 

兰州城市学院及其前身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过1999年到201920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已形成了既有骨架又有血肉和灵魂的应用型办校体系。

《兰州城市学院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与认识的支撑材料汇编》,系统地阐释并证实了兰州城市学院人二十年来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执着和智慧与无私奉献。实事上从1999年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就不难看出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已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优化了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体现了“加深基础,重视实践,注重培养能力”的办学特点;开办了专业特设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行了主辅修制,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弹性和灵活性。遵循更新观念,拓宽发展空间,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根据地方经济和人才需要开设课程的原则。所开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其目的在于对学生加强专业基础培养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用性与应用性,并实施了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至此开启了二十年应用分流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汇编近500页,由国家、学校、学院什么是应用型大学;为什么要办应用型大学;怎样办应用型大学的阐释、认识及具体做法等内容组成,是把兰州城市学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经验总结和集体结晶。

 

 

 

编者:兰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1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教学计划汇编. 1

2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1999年年会论文集. 17

3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30

附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31

4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系教学科研规划. 49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75

6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79

7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 83

8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计划(2009版). 86

9兰州城市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2010年版). 132

10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计划(2011版). 152

11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  193

12兰州城市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 213

132013年兰州城市学院评建特色项目论证报告汇编. 245

14兰州城市学院专业建设材料汇编. 295

15兰州城市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 322

16信息工程学院自评报告. 369

17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460

18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 467

19兰州城市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破解之路. 469

20兰州城市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483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教学计划汇编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5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6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6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6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7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7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7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7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8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8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8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8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85.jpg


 

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1999年年会论文集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1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2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2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2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2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4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4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4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44.jpg

 


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教高〔2000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广东省高教厅,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我部在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意见》),经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讨论,现修改定稿,印发实施。

  《意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请各有关单位组织好《意见》的学习,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

  附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

二〇〇〇年一月十七日


 

附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高专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较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但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不含师范)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三、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当前,特别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改革与建设、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越是在事业规模发展较快的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经费的投入,高职高专院校也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教学经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四、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要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顺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改革。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五、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尽快组织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指南》,指导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要尽快组织高职高专教育各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有关专业的教学工作;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开展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要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

  六、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切实做好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的建设和出版发行工作。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编写、出版500种左右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材建设工作将分两步实施:先用23年时间,在继承原有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高职高专教育近几年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解决好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有无问题。然后,再用23年时间,在深化改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一批具有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并形成优化配套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优秀教材的评介工作。

  七、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快组织制订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和规范建设工作,创建100个左右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

  八、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要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九、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尽快组织制订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进一步推动和指导各地区、各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委托若干有条件的省市重点建设一批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同时,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制订适合高职高专教师工作特点的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十、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同时,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十一、加强教学管理,改进管理方法,使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参照我部印发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等文件的要求,制订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部将于近期开展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工作。

  十二、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要根据各自办学形式的特点,按照本文件的有关精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认真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出自身特色。尤其是要注意发挥所在地区普通高校现有试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促进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的相互沟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建立高职高专教育现代远程教学网络。

  十三、为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学建设与改革,决定组织实施《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另行发文)。着重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立项,开展课题研究、改革、实践与相关建设工作,并编写、出版一批《21世纪高职高专课程教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参加并做好此项工作,加强领导,协作攻关,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附一、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附二、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附一:

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指导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做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制订教学计划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贯彻产学结合思想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6.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各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即使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三、教学计划的构成与时间安排

  1.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①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③修业年限;

  ④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⑤教学进程表;

⑥必要的说明。

2.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3.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

  4.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二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1001200学时为宜。

5. 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


 

附二:

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一、总则

  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5.本要点供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不含自学考试)参照实施。

  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6.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体制。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协助院(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校)务会议或院(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校)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8.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9.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否设置教研室由学校自主确定。不设教研室的,其教学工作可由系或其它组织形式实施。

  10.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教学计划管理

  1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13.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14.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修业年限;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必要的说明。

  15.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16.教学计划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2)系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3)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院(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四、教学运行管理

  17.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8.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学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

  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各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教学大纲,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3)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5)教学大纲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依据上述原则编写,经系校有关领导认定批准施行。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19.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1)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试讲;

  (2)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3)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4)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各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要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对考试作弊者,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试卷评阅要认真、公正、客观。教务处要组织对试卷的复核及抽检工作。

  22.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与管理,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当,安排辅导答疑要适当。安排非教学活动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

  23.日常教学管理。学校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学籍变动、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

  25.学生注册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学生注册是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维护学校注册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学年制、学分制的改革。

  26.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 、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学档案管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包括: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习总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档案、各种奖励及成果;

  (9)教师评教材料、督导组(室)活动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发挥系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教研室应按学期初制订的“教研室工作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政治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

  系要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9.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30.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1.认真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质量关,做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工作;

  (2)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工作;

  (3)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4)注重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

  (5)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试卷和成绩分析,认真进行考试与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6)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2.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学校可根据情况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3.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4.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35.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教学工作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与日常教学管理与建设相结合,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

  36.教学评估工作要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37.建立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制度。对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六、师资队伍管理

  38.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9.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总量和师生总体比例要求,确定学校的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与教学质量的优劣应作为教师聘任、晋职和提级的依据。

  40.学校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年度(学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4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学校应十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42.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七、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43.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的有效需求设置专业,要善于发现和预测新的社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注意优化专业结构,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4.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系列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专业自成体系。地处一个城市的同类学校也可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偿服务。

  4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6.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47.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基础理论课教材的选用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鼓励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等,特别要鼓励教师使用声像视听教材。

  48.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49.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八、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50.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要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管理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51.加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教学管理的横向联系与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管理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九、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52.上述要求同样适用于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系教学科研规划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09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1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1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1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2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3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4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4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4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5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5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5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5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5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6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6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6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7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7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72.jpg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71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全面实施,切实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原则。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着眼长远需要,研究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二、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5.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优先选派国家紧缺专业的学生到国外大学或企业学习。大力引进国家紧缺专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内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共同开展研究。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7.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建设需求的大批高素质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增强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8.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紧缺的专业、毕业后主动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就业。在分配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于以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等学校予以适当倾斜。高等学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9.加强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质量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相关专项建设中,要向国家重点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倾斜,给予重点支持,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

  10.行业主管部门要与教育部共同制订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并纳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要推动所属行业企业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为紧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和稳定紧缺人才。要定期组织调查了解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评价意见。

  11.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12.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开展紧缺人才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继续教育,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给予必要支持。国家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13.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事部、国资委等部门组成,协调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

  14.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本行业的企业,每年向信息发布平台提供本年度招聘紧缺人才和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信息,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高等学校每年向信息发布平台提供本校国家重点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情况、应届毕业生和派遣高校学生实习信息,由该信息发布平台向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双向发布。

  15.各地要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订本地区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高等学校培养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协调和领导,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保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9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商务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商务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业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和《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的精神,现就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意义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

  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外包产业涉及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领域,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三、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商务部和教育部负责联合认定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设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并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等标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当地高校、社会培训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和实训、实习工作。各地要加强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政策支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培养培训质量,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用人要求。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工作。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组织和接纳高校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商务部和教育部定期公布服务外包企业录用各个高校和经社会培训机构培训的高校学生数量。商务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库,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储备。

  四、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需要

  地方所属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以造就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职业技术软件学院要把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其中,示范性软件学院以培养高端服务外包人才为主,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提升。“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各类高校应在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增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

  五、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增设服务外包课程。可引入社会培训机构开设服务外包课程。可将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培训前移至校内完成,帮助高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六、加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设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要按照商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发布的有关标准,认定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为“服务外包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实习实训质量需得到参加实习实训高校和企业的认可。高校要积极改革原有的实习模式,与服务外包企业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要签订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实习实训协议,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加重实习实训学生的经济负担。服务外包企业要积极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和勤工俭学。商务部、教育部将服务外包企业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情况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七、深化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

  教育部和商务部将邀请“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人民政府、服务外包企业和高校,成立服务外包校企合作联盟,推进企业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参加合作联盟的有关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产品和技术研发、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多边和双边合作。各地要加强对合作联盟的政策支持。合作联盟要促进人才交流,根据校企达成的共识,鼓励企业派遣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兼职,高校派遣教师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

  八、建立服务外包课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

  教育部将建立服务外包课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合作联盟企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大力培训服务外包课程教师。高校要将教师参加培训和到企业挂职计入教师工作量。

  九、努力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工作

  要把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各地商务、教育部门要按照每年促进服务外包领域全国新增2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制订本地区的具体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商务部门要切实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和服务,积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高校广泛联系并吸引服务外包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宣传引导,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服务外包企业和高校要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中国服务外包网等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高校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及毕业生情况、服务外包企业招聘信息和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的信息,增加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的就业机会。

  十、加大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力度

  鼓励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业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不超过每人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

  各地教育、商务部门要结合当地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研究出台支持本地区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的政策,促进本地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持续、协调、有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九年三月十八日


 

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

人社部发〔200912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商务主管部门,计划单列市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商务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的精神,现就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外贸结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促就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目标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部门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质量,增强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就业能力,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25万人就业(包括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三、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一)加大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的要求,落实现行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不超过每人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

  (二)支持培训机构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及相关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引导培训机构根据服务外包产业特点,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通过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或课程、受企业委托开展定向培训或为企业职工开展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三)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特点,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的培养体系。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大力培养适合服务外包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各地可根据服务外包企业需求,加强首席信息官(CIO)、企业级系统架构师、项目总监、服务外包产业职业经理人等高端人才培养,并适当给予资金等政策支持。

  (四)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库。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库的建设工作,增强服务外包人才储备,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四、注重招才引智工作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加大从海外引进服务外包产业高端人才(尤其是接单人才)。将服务外包人才纳入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范围,享受入境、子女入学、户口迁移、家属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园区的作用,鼓励海外服务外包人才回国创办服务外包企业,并享受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海外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在华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并制定相应的便利措施。

  五、指导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科学的工时制度

  认真执行《关于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36号),支持和指导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简化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特殊工时制度的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积极创造条件网上受理运行,为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提供快捷方便服务。

  六、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

  要将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各地商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每年促进服务外包领域全国新增25万就业的目标,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参与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活动,吸纳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并享受相关支持政策。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参加服务外包培训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七、建立多层次服务外包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对接体系

  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宣传,积极促进各类人才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发布服务外包企业招聘信息和接收实习实训信息,增加各类人才到服务外包企业的就业机会。

  各地商务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出台本地区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具体政策,进一步促进本地区服务外包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三日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计划(2009版)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18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2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5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5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5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5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6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6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7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7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8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8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9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29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30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30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30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30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31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31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531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1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3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4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4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4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4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5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5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5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5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6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63.jpg

 




 

 

 

 

 


兰州城市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2010年版)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7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8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8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8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8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29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2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2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2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2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2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2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3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3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41.jpg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计划(2011版)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42.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4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5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5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5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5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6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6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6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6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7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7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7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7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8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8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8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8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8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9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9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9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9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39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0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0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0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0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0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0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1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1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1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1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1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1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2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21.jpg

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

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0.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1.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2.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3.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4.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5.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6.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7.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8.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09.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0.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1.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2.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3.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4.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5.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6.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7.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8.jpg说明: D:\我的文档\PDFs Output\中共兰州城市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兰州城市学院教学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通知(兰城院党委[2012]40号)0019.jpg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22.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2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4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4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4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4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4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5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5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5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5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5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7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7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7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7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7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7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8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8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8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8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8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9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91.jpg

 

2013年兰州城市学院评建特色项目论证报告汇编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92.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49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0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1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2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2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3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4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4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4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4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4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5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5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5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5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5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5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6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6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6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7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7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7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7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7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8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8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8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8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9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9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9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9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9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9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6596.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00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00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00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00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00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005.jpg

兰州城市学院专业建设材料汇编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28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2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29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29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29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0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0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0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0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0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0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1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1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1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1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1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2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2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2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3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3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4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8342.jpg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50.jpg

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6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6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6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6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7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7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7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7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7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75.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8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8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8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8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8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9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9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9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29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0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0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0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0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0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1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1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1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1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1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2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2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2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2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3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3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3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4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4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4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4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44.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50.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51.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52.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53.jpg说明: D:\D380客户文件\教师发展中心\崔剑波\0-2022年资料夹\20220222支撑文件汇编素材文件\汇编资料扫描件\S28BW-422022417360.jpg

 

 

 


 

 

 

 

 

 

 

信息工程学院自评报告

 

 

 

 

 

 

 

 

 

 

 

 

 

 

 

 

 

 

 

 

 

 

 

 

 

 

2014414

 

 

 


 

学院概况. 374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376

1.1学院定位. 377

1.1.1 办学定位与规划. 377

1.2领导作用. 378

1.2.1领导能力. 378

1.2.2教学中心地位. 384

1.3 人才培养模式. 387

1.3.1人才培养思路. 388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392

2教师队伍. 394

2.1数量与结构. 394

2.1.1生师比. 395

2.1.2队伍结构. 395

2.2教育教学水平. 396

2.2.1师德水平. 397

2.2.2教学水平. 397

2.3教师培养培训. 397

2.3.1教师培养培训. 397

3教学条件与利用. 400

3.1 教学基本设施. 400

3.1.1 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400

3.1.2 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402

3.1.3 校舍、运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402

3.2 经费投入. 402

3.2.1 教学经费投入. 402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03

4.1 专业建设. 403

4.1.1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403

4.1.2 培养方案. 408

4.2 课程与教学. 409

4.2.1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410

4.2.2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411

4.3 实践教学. 413

4.3.1 实验教学. 414

4.3.2 实习实训. 415

4.3.3 社会实践. 416

4.3.4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实训. 417

5 质量管理. 418

5.1 教学管理队伍. 418

5.1.1 结构与素质. 418

5.2 质量监控. 418

5.2.1 规章制度. 419

5.2.2 质量控制. 420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422

6.1学风建设. 422

6.1.1政策与措施. 422

6.1.2学习氛围. 425

6.1.3 学院文化活动. 425

6.2指导与服务. 426

6.2.1组织保障. 426

6.2.2学生服务. 426

7 教学质量. 428

7.1德育. 428

7.1.1思想政治教育. 428

7.1.2思想品德. 430

7.2.专业知识和能力. 431

7.2.1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 431

7.2.2专业能力. 447

7.3.体育美育. 449

7.3.1体育和美育. 449

7.4.校内外评价. 450

7.4.1师生评价. 450

7.4.2社会评价. 451

7.5.就业. 451

7.5.1就业率. 451

7.5.2就业质量. 452

存在问题及措施. 454

 


学院概况

 

信息工程学院是以原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系为主体成立的。1993年设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1999年设立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2002年设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2006年设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2007年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并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服务外包、计算机教育五个专业方向。设有党总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学院办公室、学生办公室、团总支、实验室、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城市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等机构。迄今已培养本科生405 ,在校学生 537名。

2006年至2010年“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3项,参与省级项目4项,主持教育厅项目6项、校级项目1项,合计16项。获得校外经费累计8.5万元、校内经费10.3万元。国家级鉴定2项,省级鉴定4项,地厅级鉴定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及社科2等奖两项、兰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教材5部。SCI收录论文4篇,EI收录论文4篇,国家一级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56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2次、省级特等奖3次、省级一等奖3次、省级二等6次;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次、省级特等奖4次、省级一等奖4次、省级二等奖9次。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门。

“十二五”期间,从2011年至2013仅三年,已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3项,主持地市级6项,参与地市级4主持校级项目13项,参与校级项目2合计32项。获得经费189.72万元,其中获得校外经费累计102.6万元、校内经费86.12万元。自2011年以来出版教材22,累计参与30人次,共发表论文86篇,SCI收录5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2篇,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共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3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24项。建成校级精品课程6门。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31%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9.12%;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25%

学院升本以来,立足我校实际,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努力提升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地方性、发展应用性、着力实践性、强化专业性、注重服务性、培育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学院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为“突出服务城镇信息化建设,优化师资面向结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是在发展方向上,必须立足为城镇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消费业培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明确院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以适应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要为切入点,来确定院系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二是在办学模式上,要彻底打破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格局,实现由单一模式到多样化模式的跨越和转型。以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对人才多层次及类型多样化的需求为依据,确立办学模式,满足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就业取向的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在专业设置上,必须根据地方、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适应性强、应用性广、具有广泛就业市场和就业前景的专业。

四是在课程建设上,必须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课程内容特色,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着力构建“通识课程”+“专业公共核心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

五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师资引进和师资提高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任何一面。根据人才成长一般是从技能型过渡到应用型,再从应用性过渡到工程型,最后从工程型过渡到学科型这一规律,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六是在科研方向上,要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把应用研究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形成院企全面合作、项目带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科研攻关机制。

七是在就业指导上,必须树立就业工作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生命线的理念,在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环节上都要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最终目标,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形成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机制。

八是在学生管理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上,要提高管理育人、思想育人的质量和水平,铸造一支以适应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和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型管理育人、思想育人队伍。

1.1学院定位

学院的基本定位是建设与城镇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紧密联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实际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稳步地在实现着规划目标,初见成效。

1.1.1 办学定位与规划

1.学院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学院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学院”;专业定位为“发展与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学科定位为“建设能够支撑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城镇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系统集成、系统优化、系统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开发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规划落实。20099月制订了《信息工程学院20112015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子规划。由于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措施有力,学院发展规划中的主要建设目标都在逐步得以实现。

3.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努力培育办学特色。2009年根据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学院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下,开设了信息管理与服务外包方向; 2011年根据移动通讯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开设了手机软件开发方向。

4.在学科建设上积极申请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院有2项课题获准立项,资助经费100万元。

5.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在企业挂职,以提高教师的行业应用能力。2012年有1名教师在企业挂职一年,2013年有2名教师在企业挂职一年,为双师型师资培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今这三名教师的应用型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6.以各种形式积极为社会服务。200920102011年,完成了甘肃省中职骨干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每年培养学员40名。2012年开办了“民族地区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甘肃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班,培训学员40名。2012年,被教育部授予为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网络工程培训基地,2013年培训来自全国19个省的中职骨干教师20名,三年为学校争取各类资金350万元。

1.2领导作用

学院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谋划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增强了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的意识,基本树立了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院发展规划和目标,显示了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领导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宣传教学,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师生满意度较高。

1.2.1领导能力

1.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学院领导班子能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探索学院的发展,立足长远,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制定规划,增强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通过持续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办学理念,增强谋划发展能力。

12007学年,围绕把学院办成什么样的本科院校、怎样办好这样的本科学院开展大讨论,把信息类人才分为学科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三类,明确了办应用型学院的办学定位;

22008学年,开展以办学模式改革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确立了“3+1”分流办学模式,即前三年进行专业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七学期进行分流教育,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继续深造能力,想直接就业的学生,强化其行业应用能力;第八学期实习、实训、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其中前三年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第七学期课程平台为,专业任选课程,其教学过程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在学院内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另一种是学生去企业完成选修课的学习,后者必须经学生和家长申请,学校同意后才可,但必须通过学院对其所选课程的考核才能取得学分;

3)通过这两次大讨论,逐步形成了四个意识:本科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特色意识,较好地解决了四个问题: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关系;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学院作风建设。在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紧密联系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调研,提出切实有力的整改措施。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为基础,2009学年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组织开展调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编制、修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培养的人才能够围绕个人或组织机构的需求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和集成,能够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并能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针对复杂的信息系统构建新的模型,提出新的实现方法,创建新的实现技术。

2人才培养规格更加明确: 培养的学生具备网络、数据库、以及软件相关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不必要求学生具有探索新的计算理论和设计复杂算法的能力;不要求学生了解微处理器设计的细节,也不要求学生具备设计新型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更不要求学生具备设计大型复杂系统的能力,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层面的能力: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交流能力。基本能力是指: 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概念能够熟练运用;为解决个人和组织机构所面临的问题,能系统地分析、确定和阐明用户的需求;能够设计高效实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并善于将该解决方案和用户坏境整合;专业综合能力是指:能够鉴别和评价当前流行的新兴技术,根据用户需求评估其使用性;能分析技术对个人、组织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包括伦理,法律和政策等各方面问题;深刻理解成功地经验和标准,并能运用。交流能力是指: 能够将个人行动与团队合作相融合,在队伍中相互协作来达到团队的共同目标;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运用恰当的专业词汇和客户、用户及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和自学能力。

 2.认真落实学院发展规划和目标,领导班子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不断加强。认真实施学院发展规划,促进学院事业发展,用事业发展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取信于广大教职工。践行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认真实行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发挥教职工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积极性。

1)“十一五”期间,学院有正高3人,副高9人,在读博士3人。现在学院正高已达6人,副高已达14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正高、副高已分别超过“十二五”规划中的2人,博士距“十二五”规划中的5人,仅差1人。

2)“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项目一项,主持省级项目三项,参与省级项目四项,主持地市项目六项、校级项目一项,合计16项。2011年以来,学院已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3项,主持地市级6项,参与地市级4项,主持校级项目13项,参与校级项目2项,合计32项。

3)“十一五”期间,学院已确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数字电路,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技术导论,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WEB系统与开发、硬件组装与维修18门课程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为了加强学科建设,2012年围绕专业建设进行学科建设,学院确立了8个公共核心知识体系 和6个拓展知识领域,要求每位老师在这14个知识领域内围绕所代的课程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 8个公共核心知识体系:离散结构;程序设计;算法与复杂度;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操作系统;网络及其计算;程序设计语言和信息管理。 6个拓展知识领域:人机交互;图像学与可视化计算;智能系统;计算科学与数值计算和社会与职业问题。 为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确立了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单元,将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共有14个知识领域,132个知识单元,560个知识点。

132个知识单元具体如下面表格所示: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7+2)

 

网络计算(6+3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

1

网络及其计算介绍

2

数据的机器级表示

2

通讯与网络

3

汇编级机器组织

3

网络安全        

4

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

4

客户/服务器计算

5

接口和通讯      

5

 Web应用

6

功能组织

6

网络管理

7

多处理和其它系统结构

7

压缩与解压缩  

8

性能提高技术

8

多媒体数据技术

9

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结构

9

无线和移动

 

离散结构(6+0

 

程序设计基础(5+0)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函数、关系与集合

 

1

程序设计基本结构

2

基本逻辑

 

2

算法与问题求解

3

证明技巧

 

3

基本数据结构

4

计数基础

 

4

递归

5

图和树

 

5

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6

离散概率

 

 

 

 

算法与复杂度(5+6)

 

程序设计语言(6+5)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算法分析基础

 

1

程序设计语言概论

2

算法策略

 

2

虚拟机

3

基本算法

 

3

语言翻译简介

4

分布式算法

 

4

声明和类型

5

可计算性理论基础

 

5

抽象机制

6

P类和NP

 

6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7

自动机理论

 

7

函数程序设计

8

高级算法分析

 

8

语言翻译系统

9

加密算法

 

9

类型系统

10

几何算法

 

10

程序设计语言的语义

11

并行算法  

 

11

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

 

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2+9

 

 智能系统(3+7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图形学的基本技术

 

1

智能系统基本问题

2

图形系统

 

2

收索和约束满足

3

图形通讯

 

3

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

4

几何建模

 

4

高级搜索

5

基本图形绘制方法

 

5

高级知识表示与知识推理

6

高级图形绘制方法

 

6

代理

7

先进技术

 

7

自然语言处理

8

计算机动画

 

8

机器学与神经网络

9

可视化

 

9

人工智能规划

10

虚拟现实

 

10

机器人学

11

计算机视觉  

 

 

 


 

软件工程(8+4

 

操作系统(8+4)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软件设计

 

1

操作系统概述

2

使用APIs

 

2

操作系统原理

3

软件工具与环境

 

3

并发性

4

软件过程

 

4

调度与分派

5

软件需求与规格说明

 

5

内存管理

6

软件确认

 

6

设备管理

7

软件进化

 

7

安全与保护

8

软件项目管理

 

8

文件系统

9

基于构件的计算

 

9

实时和嵌入式系统

10

形式化方法

 

10

容错

11

软件可靠性

 

11

系统性能评价

12

特定系统开发

 

12

脚本

 

信息管理(8+6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 

8

分布式数据库          

2

数据库系统

9

物理数据库设计

3

数据建模

10

超文本和超媒体

4

关系数据库

11

数据挖掘

5

数据库查询语言

12

信息存储与信息检索 

6

关系数据库设计

13

多媒体信息与多媒体系统

7

事务处理

14

数字图书馆

人机交互(2+6)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简单图形用户界面的创建

5

用户界面设计

 

2

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序设计

6

人机交互基础

 

3

以人为中心的软件评价

7

多媒体系统的人机交互

 

4

以人为中心的软件开发

8

协作和通讯的人机交互

 









 

计算科学与数值方法(2+2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数值分析

3

建模与仿真

2

运筹学

4

 高性能计算

 

社会与职业问题(7+2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序号

知识单元名称

1

信息技术史

6

分布式数据库          

2

信息技术的社会环境

7

物理数据库设计

3

分析方法和工具

8

超文本和超媒体

4

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

9

数据挖掘

5

基于计算机系统的风险与责任

 

 

 

1.2.2教学中心地位

1.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与强化。领导重视教学。院系领导经常到教学工作第一线调研,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学基本状态,听取师生的意见和要求,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为了很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机构调整。将原来的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信息与系统工程系、信息技术教育系四个教学系,合并为由张志斌任系主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由岳建斌任系主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两个教学系,并将原来两个系主任朱小军、王秀丽任命为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做好教学督导、公共课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将教师分配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

系主任

张志斌

系主任

岳建斌

总人数

19

总人数

13

教授(2人)

朱正平  孙传庆

教授(3人)

崔剑波  魏邦龙

韩晓红

副教授

7人)

     冯中毅

王秀丽   朱小军

任志国   祁建宏

 

副教授

3人)

岳建斌   

郏伯荣

讲师

10人)

瞿朝成   张志斌

     刘慧鹏

王黎明   蓝才会

屈宜丽   丁永军

赵传成   张海瑞

讲师

7人)

岳秋菊   

    张晶晶

李秦渝   

达文姣

 


 

学科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配表

学科课程

负责人

主讲教师

课程名称

崔剑波

  岳秋菊

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离散数学

魏邦龙

     

张晶晶 李秦渝

信息技术导论、管理学、VB、会计学、VC、物流链管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IT项目管理、人际沟通与职业礼仪

朱正平

冯中毅 王秀丽

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F、数学库原理及应用

韩晓红

  达文娇

郏伯荣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公共基础(文)、计算机公共基础(理)

 

瞿朝成 孙传庆

网络应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网络信息安全

岳建斌

朱小军 张志斌

 

移动设备软件开发、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实践、手机操作系统、WEB系统与开发、软件工程、UML与软件工程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软件界面设计、物流系统开发、MATLAB语言及应用案例、ERP系统开发、软件系统测试

 

刘慧鹏 王黎明

数字电路、硬件组装与维修、智能楼宇系统集成

祁建宏

任志国 蓝才会

屈宜丽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高级数据结构、高级操作系统、高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

3.实验室建设

2009年投入 30万更新了网络工程实验室,满足了网络类课程的教学。

2010年投入30万 更新了软件工程实验室,满足了软件类课程的教学。

2011年投入 30万新建了智能楼宇综合集成实验室,满足了信息管理类课程的教学。

2012年投入 70万更新信息处理实验室,从而满足专业公共核心课程的教学。

2013年为配合等级考试投入110万进行了机房升级改造。

2014年投入120万,建立移动网络软件开发实验室。

4.管理人员责任明确,职能部门积极服务人才培养,师生基本满意。确定了各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努力为教学工作服务。

1.3 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效果明显;产学研合作育人,取得了初步成效。

学院是原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系,原培黎石油学校计算机管理科、原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信息中心三个单位组建而成。升本伊始,学院的教师基本上是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方向的基础师资培养任务,第一学历是硕士研究生的教师有一人,第二学历是硕士研究生的教师有1人,第二学历是工程硕士的研究生有3人,其余第一学历是本科,其中第一学历是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有10人,面对这样的一个局面,信息工程学院采取各种鼓励措施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使第二学历成为硕士或博士,如今学历结构如下: 博士3,在读博士1,硕士22人。鉴于信息工程学院大多数教师的任教经历限制了其承担应用型大中型项目的机会,这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信息工程学院提出“3+1”分流教学模式,即前三年进行专业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七学期进行分流教育,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继续深造能力,想直接就业的学生,强化其行业应用能力;第八学期实习、实训、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其中前三年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第七学期课程平台为,专业任选课程,其教学过程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在学院内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另一种是学生去企业完成选修课的学习,后者必须经学生和家长申请,学校同意后才可,但必须通过学院对其所选课程的考核才能取得学分。从而使学院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提高。

1.3.1人才培养思路

以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比较清晰。明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

20067月,学院到华东地区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创业实训等工作。

20076月,学院到华北地区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

20088月,学院领导和各系系主任一行7人,到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商源软件有限公司等公司的人才需求状况。

20095月学院到中原地区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

20096月学院到华南地区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

2010年苏州、杭州、南京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

2011年北京、天津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

2012年学院到东北地区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

201311月学院到重庆考察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

1.调研成果

1)信息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信息产业从原来的以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业为主,发展成为以系统集成、增值网络、数据库、咨询、维修培训、电子出版、电子展览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主的新型产业。并具有五大发展趋势:

信息服务业已成统领信息技术产业的中枢神经,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不仅必须而且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和能力集成,越来越依赖服务外包,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软件外包。

传统的IT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务转型,并带动了其他制造业的转型。信息技术制造领域中的知名企业纷纷把IT服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信息服务业领域产业集群理论中的地理接近逐渐被组织接近所代替,软件/服务外包已形成国际潮流。

全国各省强调突出重点领域发展信息服务业,并提出具体计划。

咨询业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全面融合,为信息服务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成为主导信息产业。

2)信息化建设已从基本设施、基本服务转移到应用支承系统开发等方面,并具有5大发展趋势:

1建立城市信息综合数据库系统:包括城市遥感信息、城市基础地图,反映了地形、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商业、农业、林业、矿业、渔业、水利、金融、电讯、电力、事业、企业、工业等单位信息,反映了城市的基本面貌以及各种专业性质的地理数据(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地下管网、环境污染等),反映了它们的空间属性、专题属性、时间属性和统计属性等等。

2建立空间信息工程系统:完成从遥感(卫星、航空等遥感信息)及各种空间(即在三维或多维的信息,含地理信息)信息的采集,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信息管理系统(MIS)和通过网络实现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全程建设和运行,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而达到可以进行统一交流、管理、数据共享与办公自动化相联等一系列的运行系统功能。

3建立城市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上建立不同专业的分析模型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城市的主要问题,如交通网络、投资环境、规划管理、企业选址、工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提出方案。也可以对城市安全、城市防灾减灾、水利与防洪等,建立专题系统,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使城市决策者有据可依地做出快速反应。

4发展智能建筑、智慧家居: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完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的系统集成与整合,构智能建筑、建智慧家居。

5发展智慧城市、智能交通(ITS)。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定位、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和其它相关技术来减少交通拥挤、提高交通量、改善安全状况、充分利用路网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地面交通运输条件,逐步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工程。

3)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变化,也使的市场对人才需求从原来的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需求,转化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1学科型人才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须要有一支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学科型人才。学科型人才能够引领计算类学科新潮流,能够设计性能更高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硬件设备和更加完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操作系统。这类人才目前国内少,市场需求量较少,他们的学术造诣很深,知识面很广,其学历层次应是博士以上。

2工程型人才

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硬件设备的制造者,他们也是设计开发各类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开发平台,如语言类、数据库类、多媒体类的开发工具。这类人才目前国内少,市场需求量较少。他们专业基础识扎实,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合理,其学历层次应是硕士以上。

3应用型人才

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科学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应用型人才主要运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工具来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这类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 其学历层次应是学士以上。

根据教育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间信息服务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正以每年百万人的速度递增,这一发展态势为高等院校培养信息服务类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人才培养现状

1各高等院校都在改变传统单一的学科研究型和学科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但都还在尝试阶段。

2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认识还不统一。“十一五”期间各高等院校信息类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可分为:信息学科研究型人才、信息学科工程型人才、信息学科应用型人才,但对信息服务业研究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工程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

3“十一五”期间各培训机构主要培养的是低层次的信息服务业研究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工程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应用型人才,而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业研究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工程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空白。

4“十二五”期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业研究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工程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培养机构几乎空白。

所以培养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业研究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工程型人才、信息服务业应用型人才,为本院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得力。一是严格培养计划的执行和调整程序。二是严格规范教学任务下达程序。三是落实教师配备和教材选用等工作。四是加强培养计划的执行监控,使培养计划执行有序、落到实处。

 3.办学思路明确。以新知识、新技术引入为主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根本,以新旧知识、新旧技术融合为主的课堂讲授内容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知识应用创新、技术应用创新为主的学术研究为龙头,以建设好信息化基础、应用支撑系统、网络基本服务、系统集成四个教学科研团队为基础,全面统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专才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人才需求、专业定位、现有资源和学院实际情况统筹起来,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关系,依据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设置通识课程,依据专业规范设置专业公共核心基础课程,依据学生的不同方向设置专业课程,依据学生共同的创业需要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依据不同的职业需要设置实践课程,构建起一个通识课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11-2015年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和办学能力,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两个分别隶属于工科类和管理类的两个专业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升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积极为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物流管理等)培养应用型人才。2017-2021年全面进行学科建设,以系统分析与集成学科为重点,打造省级重点学科和学科群,为发展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把系统分析与集成学科与城市类学科(包括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城市交通学、城市地理学等)结合起来,完善城市信息系统的各类信息平台,进一步构建智慧城市,加深对城市发展演化一般规律的认识,并且为城市的前景预测、发展评价、优化控制、科学决策以及高效益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与各种行之有效的集成方法。2022年以后,力争研究生教育,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构建节约高效型的智慧城市而培养能够有效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和系统集成工具在数字化平台上对城市的前景进行预测、城市发展进行评价、城市演化进行优化控制、科学决策、高效益管理的具有硕士学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20077月,派祁建宏老师和岳建斌老师到苏州安博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培训,学习安博教育集团以成熟的软件产业经验为基础,通过完善、创新的课程体系以及全球化的企业合作为保障开展IT各类人才教育。为了适应本地市场需求,强化学生实训工作,办好特色专业,20088月,学院领导和各系系主任一行7人,全面考察了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协商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学院实习、实训基地。20089月,学院领导和各系系主任一行6人考察了兰州商源软件有限公司,此次考察,学院和商源公司就学院本专科学生的实训和就业实习进行了磋商,双方达成协议,学院每年派20名左右的学生到商源实习、实训。并且,就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方法、方式进行了交流。

以市场调研为契机,学院建立了苏州安博培训基地、兰州南特公司、兰州商源公司、安宁职业学校、兰州四十四中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为搭建学生就业实习平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院邀请多位企业负责人和培训基地负责人做职业规划培训。200811月,邀请到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振岐为毕业生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报告。200812月,请苏州安博职业培训基地负责人刘鹤静为6个毕业班学生做报告。20093月,学院联系到了西安行知汇元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实习基地,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实训报告会。20094月,学院联系兰州新东方标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洽谈协商学生就业实训工作,决定邀请该公司于2009 511日——525日来我校,用14天的时间分班为学院在校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及早明白实习实训和职业规划的意义。

2011年与甘肃爱尼乐科技有限公司、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兰州万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供需见面活动。2012年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甘肃万维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供需见面活动,先后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网新(天津)软件有限公司、维多利亚加中教育集团、北京华创恒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率。通过这些举措2011届、2012届、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2% 以上。


2教师队伍

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人才战略,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着力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学院可持续发展以及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院实施“名师育人工程”、“高学历师资建设工程”、“双师型建设工程”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到“十二五”末,力争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0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4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95%,接受引进“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毕业师资达到专任教师的30%以上,具有国外留学或三个月以上国外研修经历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10%以上,甘肃省“333”、“555”人才培养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达到1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达到1人。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业务精通、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教学应用型大学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生师比12:1 ,符合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专业的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9.07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6.5 %;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100 %,有 6人是双师型教师;教师结构相对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2.1.1生师比

1.学院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现有专任教师 43人,折合在校生537人,生师比12:1 ,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专业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教师数量、专业负责人、主干课程教师、主讲教师等方面,基本能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2.1.2队伍结构

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相对合理。

学历(学位)结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逐年上升, 2013学年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人,硕士31 人,博士、硕士所占比例为79.07%,学历学位结构相对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职称结构:2013学年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4 人,中级职称23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6.51%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35岁及以下9 人,占21 %

学缘结构:现有教师中,有师范类的10人 ,占22%;最后学历为外省籍的14 人,占31%

2.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100%。实行主讲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新教师全部参加了岗前业务培训和考核。加强对新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和普通话等培训。

3.双师型教师占13.95%。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与原有教师的知识转型,着力加强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培养。

4.师资队伍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能基本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学位教师尤其是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增加较快,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人,攻读硕士学位的有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大批中级职称教师已具备晋升副高职称的基础与实力。

2.2教育教学水平

师德师风建设有成效,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与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2.2.1师德水平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师德水平。注重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发挥师德典范的引导示范作用。定期开展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提出了严格、规范的要求,并认真执行。全体教师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关爱学生,言传身教。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效显著。

3.坚持诚信科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教学科研人员在学术活动中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违规处理办法。

2.2.2教学水平

1.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学名师、课程评价等评选活动以及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教学业绩考核等措施,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共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3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24项。建成校级精品课程6,2013届学生就业率在92%以上。

2.3教师培养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实施效果较好,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等初见成效。

2.3.1教师培养培训

出台了《 “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内培外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取得初步成效。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2.丰富提高专业教师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效果良好。积极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或外出调研学习。强化教师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在企业短期培训:祁建宏、岳建斌在苏州培训;海波、朱小军在北京培训;张明、瞿朝成在天津培训;岳建斌、张志斌在西安培训,进一步选派郏伯荣、郭丽、张娟、冯婕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同时选派朱小军、张志斌、瞿朝成到企业挂职一年。为了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我们选派杜旭名、张明、达文姣、屈宜丽、朱正平、祁建宏等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为了让教师及时了解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我们选派王晓平、崔剑波、杜旭明、朱正平、冯中毅、祁建宏、刘军、岳建斌、任志国、文静等外出调研或学习。

3.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院青年教师较多,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速青年教师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是信息工程学院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具体思路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采取超常规措施,对青年教师采取“压重担、严管理、重培养、勤关心”的工作方针。具体做法是一搀、二扶、三放、四压。

一搀就是让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教师的职责,组织青年教师深入课堂系统听课,帮助青年教师尽快了解教材体系和组织教学的基本规律。对青年教师的生活问题切实加以关心。

二扶就是在集体备课中,让青年教师讲课,并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材处理方面作中心发言,然后大家提出改进和补充意见,促使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研究教材教法。

三放就是大胆放手,让青年教师担起一线教学的重任,为他们提供展示才智和能力的机会,并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和到企业挂职。

四压就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放手让青年教师参与循环教学,同时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分配实施任务,指导他们认真实践,并从教育理论高度进行总结,使他们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十二五”期间,从2011年至2013仅三年,已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3项,主持地市级6项,参与地市级4主持校级项目13项,参与校级项目2合计32项。获得经费189.72万元,其中获得校外经费累计102.6万元、校内经费86.12万元。自2011年以来出版教材22,累计参与30人次,共发表论文86篇,SCI收录5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2篇,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共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3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24项。建成校级精品课程6门。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31%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9.12%;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25%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 教学基本设施

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七个实验室:信息处理实验室(4214)、网络工程实验室(4508)、软件工程实验室(4509)、硬件平台实验室(4510)、智能楼宇实验室(4606)、移动互联实验室(4607-正在建设)和综合实训室(4511)。

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四个多媒体教室:综合楼4507460146024603

信息工程学院签订了六家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创恒信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网新(天津)软件有限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甘肃远航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图书资料室现有图书资料1364册。

兰州城市学院的校园网建设运行良好,信息工程学院的网络建设运行稳定,栏目设置合理,功能完善,在宣传方面、互动方面、引导方面、育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教职员工的办公环境的建设,在学校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办公环境的建设,截至目前,全院教职员工均有一台主流配置的品牌计算机,每名教师高级格档式办公桌椅一套,为三个博士毕业生配备一间专用的办公室,为教学系均配备有激光打印机、高容量移动硬盘、DVD刻录机、办公局域网等设备设施,极大地保证了办公、教学和科研需求。

3.1.1 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七个实验室:信息处理实验室(4214)、网络工程实验室(4508)、软件工程实验室(4509)、硬件平台实验室(4510)、智能楼宇实验室(4606)、移动互联实验室(4607-正在建设)和综合实训室(4511)。

信息处理实验室建设于20039月,2013年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主要设备为110台惠普计算机的局域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1台惠普服务器。此实验室主要用来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部分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也在本实验室进行。

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于20039月,并且于200912月进行了升级改造,主要设备为锐捷的标准网络实验设备四组(其中包括四台路由器、两台三层交换机、两台二层交换机和一台控制服务器)、24台惠普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此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师方向服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工作。

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于200712月,并且于20104月进行了升级改造,主要设备为50台联想计算机的局域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1台联想服务器。此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Java工程师方向服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工作。

硬件平台实验室建设于2004年,并且于20104月进行了升级改造,主要设备为22台数字电路实验箱、22台计算机组成实验箱、11台示波器、多媒体教学设备。此实验室主要为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的硬件相关课程服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工作。

智能楼宇实验室建设于20126月,主要设备为4套江西国鼎的智能楼宇综合训练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此实验室主要为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进行网络工程、智能楼宇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的实习实训。

移动互联实验室计划于20147月建成,主要设备为30套移到互联网教学科研平台、2套魔法师创意实训套件、25台联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测试终端和1台服务器。此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3G工程师方向服务。

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是在2007年建成的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13年升级改造而成,主要设备为50台联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和1台服务器。此实验室主要为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工作。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建全,管理科学有效,运行良好,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和科研。

信息工程学院签订了六家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创恒信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网新(天津)软件有限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甘肃远航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大多数企业的合作在三年以上,为学生的学习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3.1.2 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信息工程学院资料室建立于2008年,位于综合教学楼4618室(原来在综合教学楼4614室,2013年底搬至综合教学楼4618室),面积33平方米(长7.5米,宽4.4米),现有图书资料1364册。

信息工程学院资料室的图书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图书为主,辅以其它工科、理科、管理科、经济等方面的图书,供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免费阅读使用。

另外,信息工程学院每年通过邮局订阅甘肃日报、人民日报和电脑报等期刊报纸,供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免费传阅。

兰州城市学院的校园网建设运行良好,信息工程学院的网络建设运行稳定,栏目设置合理,功能完善。网站的栏目设置和主要功能,是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反复推敲论证而设定。网站的栏目包括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团学之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业介绍、实习实训、资源下载和评估专区等栏目,充分的展示了学院的风采,介绍了学院的功能和最新的信息。在宣传方面、互动方面、引导方面、育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1.3 校舍、运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室4个,普通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其设备配备先进、功能全部、操作简单,为信息工程学院的多媒体授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经费投入

3.2.1 教学经费投入

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学经费全部来自于学校的划拨,基本上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3-1 近几年学校教学经费划拨表

序号

年份

划拨经费(单位:元)

备注

1

2011

98944

 

2

2012

150854

 

3

2013

118188

 

4

2014

197232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 专业建设

学院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逐步形成工科和管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布局合理,教学质量有保证。

人才培养方案在顶层设计上,从毕业生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出发,确定了“通识课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知识体系、知识领域、知识单元。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各专业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良好。

4.1.1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学院重视学科专业建设,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学院实际,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一)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1、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明确专业办学思路,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2)面对岗位群,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及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3)全面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便为他们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

1)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2)根据“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建立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3)根据“培养应用能力,满足就业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办学新途径。

4)全面实施学分制。

5)采取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基本相同,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进行分流:打算就业的同学采取校内实训、外出去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去企业实训等多种方式,以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及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打算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在教学安排中提供便利及帮助,为其考研提供一切条件。

3、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

1)改善实验实训设备条件,全面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改革。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应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4、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与各实训基地联合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加大就业宣传。

6、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契机,构建“一条主线、两手准备、四个核心能力、三项原则、四个证书、六种精神、五个突出、六个一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条主线:以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2)两手准备: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为适应市场做准备;加强理论课教学,为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3)四个核心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综合竞争力。

4)三项原则:职业针对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5)四个证书:毕业证、学位证、两个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

6)六种精神:服务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吃苦精神、持之以恒的不放弃精神、节能环保精神

7)五个突出: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学研为途径、以质量为根本。

8)六个一工程:一个导师、一个项目、一篇文章、一个组织、一次调查、一次兼职。

(二)及时修订专业建设方案

1)适应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院按照有利于形成学科专业群、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适应甘肃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明确学院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加强专业建设。通过内涵建设、资源整合、学科交叉和外延拓展,调整、增设了一批与学科发展相配套的专业。

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在2007年,申请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年,申请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形成了与学院实际相符合,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格局。目前,学院设置的2个本科专业中,工学类专业1个,管理类专业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设Java工程师、3G软件工程师两个方向,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设服务外包一个方向,以便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人才。

2)依托课程、学科建设,建设优势专业

学院通过课程、学科建设对本科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对学院本科专业进行了学科建设,形成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依托甘肃省城市信息化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学院计划从2017年开始,以系统分析与集成学科为重点,打造省级重点学科和学科群,为发展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把系统分析与集成学科与城市类学科(包括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城市交通学、城市地理学等)结合起来,完善城市信息系统的各类信息平台,进一步构建数字城市,加深对城市发展演化一般规律的认识,并且为城市的前景预测、发展评价、优化控制、科学决策以及高效益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与各种行之有效的集成方法。

3)加强条件建设,保证专业质量

学院根据甘肃省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院定位和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设置了2个本科专业。

学院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对新办专业的推动作用,要求新办专业积极培育和建设精品课程,并以此推进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为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执行严格,教学秩序稳定。

(三)现有专业发展历程:

1.2007

 





2.2008

 

 

 

 





 

 

 

 





3.2009

 

 

 

4.2010

 

 





5.2011

 

 

 

 

 





 

 

 

6.2012

 





 

 

 

7.2013

 

 





 

 

 

(四)新专业发展规划:

4-1 新专业发展规划

序号

年份

专业名称

备注

1

2013-2014

物联网工程专业

 

2

2014-2015

电子商务专业

 

3

2015-2016

网络工程专业

 

4.1.2 培养方案

1)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学院主要为城市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开拓能力、协作能力”和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移动互联开发的工科类、管理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

因此,学院制定的专业规划符合学院的培养目标。

2)培养方案设计科学

结合学校的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考研率,学院首先在全校提出了分流培养模式,即三年学习专业基础课,从第四年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教育,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

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前三年半,在学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等教学环节,最后半年到合作单位实习实训,进行专业教育。

3)执行培养方案严格认真

为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学院制订了《信息工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定》,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和修改的原则和程序,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培养方案作为教学的法规性文件,全院严格执行。

4)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2007年制定了第一版的本科培养方案,接下来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都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

4.2 课程与教学

学院坚持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素质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清晰,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有力,执行良好。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带动各系列课程建设,促进全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现有8门校级精品课、4项教学成果奖、教师自编教材25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4-2 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级别

负责人

时间

备注

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

校级

张明

2012

 

计算机应用基础

校级

韩晓红

2009

 

计算机组成原理

校级

魏邦龙

2008

 

数据结构

校级

包世堂

2007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

校级

张明

2006

 

计算方法

校级

包世堂

2004

 

多媒体技术

校级

冯中毅

2003

 

Foxbase/foxpro程序设计

校级

韩晓红

2003

 

4-3 教学成果奖

奖励名称

主持人

级别

获奖时间

授予单位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

崔剑波

省级

2005

甘肃省教育厅

图论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包世堂

校级

2007

兰州城市学院

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算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魏邦龙

校级

2011

兰州城市学院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祁建宏

校级

2013

兰州城市学院


 

4-4 教师自编教材(211-2013)

序号

姓名

教材专著名称

出版社

主编/参编

出版时间

1

崔剑波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主编

2011

2

孙传庆

Python 3程序开发指南(译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译著

2011

3

孙传庆

office办公高级应用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11

4

张明

网站开发与网页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11

5

朱正平

C++入门经典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译著

2011

6

屈宜丽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2011

7

屈宜丽

计算机网络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2011

8

屈宜丽

java程序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2011

9

瞿朝成

网站开发与网页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编

2011

10

刘君

离散数学与算法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副主编

2011

11

岳建斌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2011

12

岳建斌

网站开发与网页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编

2011

13

冯婕

计算机导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编

2011

14

张明

C语言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12.8

15

张明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主编

2012.6

16

郭丽

VFP数据库基础教程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主编

2012.1

17

孙传庆

中文flash cs4动画设计操作教程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12.11

18

张志斌

windows程序设计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编

2013-08-06

19

郭丽

中文Flash CS5动画制作操作教程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13-04-06

20

海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13-01-01

通过努力,强化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外、校内外实践与教学相统一,使学院课程教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教学平台,拓宽专业方向口径,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主要应用领域、主流应用技术和主要应用发展趋势,设置可选择的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由一组相关课程组成专业方向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发展适应性。

通过课程建设带动精品课建设,从而再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有力带动了其他课程建设。

4.2.1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两个专业均开设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主要有: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数字电路,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技术导论,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WEB系统与开发、硬件组装与维修18门课程。

2012年围绕专业建设进行学科建设,学院确立了8个公共核心知识体系 和6个拓展知识领域,要求每位老师在这14个知识领域内围绕所代的课程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为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确立了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单元,将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共有14个知识领域,132个知识单元,560个知识点。

学院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推进各系列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院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凸显特色”的要求,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课程四部分内容构成的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基础教学平台,相近方向横向打通,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适量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

实践课课程体系包含实验模块、集中性实践环节和综合应用与创新活动四个部分。学院始终坚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学生把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4.2.2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1、改革教学模式、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主体、以项目开发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提升综合素质的教育思想。在具体教学中与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相结合。

重视理论课堂搬进实验,实训室现场,实现理论、操作一体化教学,强调课堂讲授演示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培训与考证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积极实行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强调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

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开发和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技术经验,突破了地域及时间限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利用学校搭建的网络课程平台,再如好多老师都通过个人博客的形式,把自己的教案、作业、学习心得等内容放在网上,大家可以随时方便进行浏览参考。每个班都建立了QQ群,可以通过QQ群来实现讨论,免除了辅导时来回跑的麻烦,方便了师生交流,极大地方便了教学。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手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将实验教学从单一的验证理论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延伸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在理论和实验的关系问题上,切入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重视实验教学对理论的验证功能,又重视实验教学对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作用;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摈弃“预习-讲解-实验-报告”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开设多种类型的综合实验,如“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在课程进行当中,引入了小游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跟踪记录系统设计等,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将所学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汇总,突破了传统的小程序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少、缺乏实用性的缺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抛弃过去刻板、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和注入式封闭型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开放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并独立实施实验过程,开展互相讨论。同时,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将实验单独考核,允许多种形式的考查和考试,重平时成绩,重动手能力,重联想思维,重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

5、全面实行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

1)时间上的开放,即实验室实行免费开放式管理,允许学生正常工作时间及晚自习时间进实验室做实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

2)开放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进行电子小制作。

3)加强开放型实验方法指导、管理,挖掘现有设备、仪器的潜力,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开放式的实训场地,完成某个专业课程后,布置题目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完成。提倡学生独立动手与思考;我们实验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当“机械人”,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6、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强调多层面、多难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考核,采用多标化的考核方式。

1)笔试、操作考试相结合:改革原来只进行笔试考试的方法,实现笔试、操作考试相结合,不仅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其中笔试、操作考试各占一定比例加上平时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总评成绩。

2)项目考试法:有些课程利用理论考试不一定能准确地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式,项目考试法就是基本之一,分小组设置题目,集中一段时间完成一个项目,根据完成情况评定成绩,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真实水平。

3)实验、操作考试法:有些课程实践性较强,我们探索采取实验、操作考试法,如网络系统集成课程,采用实验项目考试方法。再如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我们采取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进行考核。

4.3 实践教学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开发一个基本的信息管理系统,二年级开始一个网络环境的简单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是C/SB/S模式,三年级结束时要求每人至少完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应用系统,即基于JSP环境下利用JavaSQL Server等主流开发工具开发WEB系统。经过四年级的毕业设计,到本科教学结束时,每位同学要求有一个针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系统,否则不允许毕业。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在职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认真组织专业实习或实训,每次实训都有实训(习)任务书,任务书详细说明了实训(习)目的、内容、要求、成绩评定方法以及学生分组、指导教师安排情况。强调纪律,强调操作规程,强调安全意识,强调实践质量,指导教师坚持书写实习日志,记录学生参加实训、生产情况,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实训(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实训(习)报告,生产实习还由相关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鉴定,根据鉴定、报告情况给予成绩及学分,对于严重违反实训(习)纪律、操作规程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实习成绩计0分;对于生产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每次实习实训结束后,评选优秀实习学生,召开实习总结大会,对优秀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

4.3.1 实验教学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学院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了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拓展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企合作办学模式,体现了“更加突出实践环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半,最后半年与企业合办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精心设计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实验基础差的学生通过预备实验模块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而对实验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很多学生在后续的实验课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根据专业特点,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对所设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创造实践活动条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学院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要求实验室创造条件对本科学生开放。通过延长工作时间、预约实验时间、选择实验项目、鼓励自拟实验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较早地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创造条件。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暑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3.2 实习实训

一、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实习实训经费

学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实习过程、实习报告、实习考核、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逐一提出明确要求,部分课程统一编写了学生实习手册,各专业实习实训大纲齐全。结合专业特点,各系根据实习大纲和相关管理文件制定出实习实训管理实施细则,从而保证了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落实培养方案,保证实习实训时间

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提出了以“适应性强、应变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合作意识强”为特色。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实习实训周数在18周左右。

三、强化过程监控,保证实习实训质量

在实习、实训管理规章制度中,学院对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配备、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系根据实习特点,为每个实习队合理配备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组织各种实习教学活动,保证了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各院(系)根据培养方案和相关管理文件,针对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管理实施细则、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等指导性教学管理文件。学院定期对实习、实训进行实训教学检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强化了实习实训过程的质量监控。

通过上述有效措施,学院各专业均能按照实习计划有效地完成实习教学任务。通过实训,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深对实习对象的全面认识。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通常能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在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上充实理论知识,学生的实习报告撰写认真,实习后的总结交流又起到相互补充和升华认识的作用。通过集中性实习、实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4.3.3 社会实践

产学研结合,注重理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专家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课程体系做到科学合理;鼓励教师跟企业合作以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开拓学生视野,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3.4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实训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进行的科学研究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考察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反映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本科各专业学生必须参加。

毕业论文(设计)要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论文可结合专业特点,在体裁方面体现多样性,采取学术论文、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


5 质量管理

5.1 教学管理队伍

一、加强教学研究,指导管理实践

学院坚持把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作为教学管理与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总结研究成果,提高管理水平

学院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多年来,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保障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建设和使用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学院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5.1.1 结构与素质

一、结构合理,队伍稳定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院采取有力措施,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具有教学及管理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管理岗位,建立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

学院一贯重视将思想政治素质高、敬业精神强、教育教学观念新、学历职称高、懂教学、善管理、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

奖惩分明,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宗旨,教学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实验室、图书馆一线,为师生工作和学习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5.2 质量监控

学院狠抓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制订和修订了多个个相关文件,形成了制度汇编,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学规章制度执行严格,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了教学质量,成效显著。近三年来,在教学环节,共查处教学事故2起;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实验室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执行严格。体现了学院办学水平和地位。

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成效显著;组织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掌握在教学活动中的第一手材料,为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数据。

5.2.1 规章制度

一、强化质量意识,完善规章制度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适时修订和完善了《信息工程学院规章制度汇编(教学管理)》等文件,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覆盖了教学管理的各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或修订,都经过了广泛的讨论、征求意见,并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由院长办公会通过后执行,充分体现了领导重视、民主管理、专家指导、依法治校的思想。管理文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思想和时代特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实现了教学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严格教学管理,执行效果显著

学院在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落实,严格执行。近年来,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编写、主讲教师的上岗选聘、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考试管理和学籍管理等教学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如:教师普遍能够依照《信息工程学院教学行为规范》的要求,执行教学大纲。并针对学生实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对教学目的、课时安排、重点、难点以及课程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具准备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严格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科专业总体布局合理。各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参考评分标准》,组织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近年来,学校通过奖惩措施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广大教师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教学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对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管理、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5.2.2 质量控制

一、质量标准完善合理,体现办学水平定位

学院始终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合理、符合学校办学水平和地位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基本建设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理论教学质量标准学院要求,各门课程均根据《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规定》的要求,制定了教学大纲;完善了《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工作规范》,对主讲教师资格、教师首次开课、课程教学准备、课堂讲授和讨论、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学校制定了《实验课教学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等规定,确定了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根据学院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标准,学院制定了《教材建设与管理规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确定了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主要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标准。

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院高度重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执行情况的考核。

对于理论教学环节,通过领导、系、教研室听课、督导、学生评教等环节,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反馈评教结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广大教师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对于考试环节,严格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出题说明,以出题说明为依据进行命题,分为AB两套试卷,同时做出试卷的评分标准,经系主任、主管院长审核同意后再印制;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卷,并认真进行试卷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从全院本科学生每学期的主要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情况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要实践环节,严把“选题关”、“指导关”、“答辩关”等6道关,严格执行《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参考评分标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显著提高。

学院在教学检查过程中,对于违反教学纪律情节较轻者,通过批评教育达到改正提高的目的;情节严重者,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6.1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有组织领导,有政策措施,有机构队伍,有制度保障,活动载体丰富,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学习氛围和考风考纪良好。

6.1.1政策与措施

1.有完善的学风建设制度和政策措施。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学院学风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建设优良学风,结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的学风建设规章制度:《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改进信息工程学院学风建设的措施》、《班级学风建设实施办法》、《信息工程学院鼓励帮助本科生考研的实施办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体实施方案》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保证和促进了学风的好转。特别是《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办法》,详细制定的了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学工办主任为副组长,辅导员、班主任、团总支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各部部长为成员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2.明确学风建设目标

学风建设长远目标为: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会学”,形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良好学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乐学”,就是要能做到:目标明确,动力巨大,兴趣浓厚;“勤学”,就是要能做到: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会学”,就是要能做到:方法正确,习惯良好,效果显著。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学风建设思路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学风建设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自信心,培养奋发进取的意识和远大的理想追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4.开展学风调研活动

就学风方面设计了十九个问题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摸清了学生思想脉络,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每学期举办三次以上班主任学风主题会议,交流问题,探索经验,寻找对策,采取措施。

5.按照学生意愿适时开展了分流教育

三年级第六学期末根据学生意愿,在第七学期将学生分为考研专业提高、行业就业技能、三支一扶就业综合素质提高等四类,采取分类指导,促进不同需求学生的就业能力。

6.严格考勤制度

实行“一周一报”制度,早操是在各班班长的配合下由一名自律部干事负责一个班的检查出勤、统计,早操结束之后将统计结果交予部长;早自习和晚自习实行“二带一”,由一名学生会干部和一名学生党员负责一个班的考勤,整个自习时间实行包班管理。为了保证学生上课出勤率,2006年学院特制了上课考勤表即二联单,由各班班长对每天学生上课出勤进行统计,并由每天任课老师签字确认缺勤学生后第一联留在本班,第二联每天下午交予学工办。最后在每一个工作周期,我们将本周内的早晚自习、早操和上课情况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由秘书处对上课考勤情况进行统计,为各学生考核评优提供出勤情况的资料。2013年特制了教室日志来反映学院学生上课情况,由班长负责填写,代课老师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后由秘书处配合学工办老师统计汇总。严格上课纪律、早操制度和早晚自习纪律。学工办将一周的总结情况以《一周一报》和《一事一报》及时通报反馈给学院领导、系主任、班主任,对于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由学工办老师和班主任找其谈心进行 “双向教育”, 促使其改过自新;对屡教不改者,学院对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上报学校予以处理。在平时的工作间余,我们注重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增强部内成员间的情谊。

对缺勤严重的学生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及时给予院内通报批评、院内警告,上报学校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处分,直至开除学籍,近三年,由于旷课缺勤给予杜健等10名学生警告处分,曾璜等2名学生记过处分,给予陈梁奇劝退处理。蔡婉卿等6人在宿舍内使用热水器给予记过处分。

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3学生违纪表

班级

姓名

处分类型

处分(通报)理由

处分通报时间

112

徐彬榕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2

杜健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2

陈善卫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2

李冰峰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2

王文轩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3

王小辉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3

柳建伟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3

朱杰

严重警告处分

旷课达2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2

曾璜

记过处分

旷课达3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3

杜伟

记过处分

旷课达30课时以上

20131112

122

陈梁奇

劝退处理

旷课达50课时以上

20131112

103

蔡婉卿

记过处分

宿舍内使用热水器

2013109

092

豆积凯

严重警告处分

宿舍内存放热水器

20121224

092

陈笑容

记过处分

宿舍内使用热水器

20121127

111

陈华军

记过处分

宿舍内使用热水器

20121224

112

只金玉

记过处分

宿舍内使用热水器

20121119

112

李春燕

记过处分

宿舍内使用热水器

20121119

 

7.严格考试纪律

严格考纪考风(尤其是补考),力争完全杜绝考试作弊,让学生彻底放弃作弊的幻想,考试作弊学生决不姑息。三年来由于考试作弊给予孙浩等7名学生留校察看处分。

8.评奖评优突出学习

近三年,学院李娟娟、王亚杰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史淑娟等37人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477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金。在各种评奖评优以及评定助学金时, 加大对学习成绩、出勤率权重。累计缺勤5课时以上的取消一切评奖评优、评定助学金、入党的等资格。

9.实行班级专业导师制

结合部分学生专业兴趣不高的实际,给一、二年级每班配备一名职称较高老师作专业导师,每周给各班学生2学时的专业辅导课,通过诱导、引导、辅导、指导、指导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和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0.开展活动,落实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抓好三个阵地建设。一抓课堂阵地,重点抓考勤和课堂管理。二抓宿舍阵地,重点抓优秀寝室评比和宿舍文化活动。建立了寝室长负责制度:寝室长全面具体地负责本寝室的内务事务,监督寝室成员学习、生活、遵纪守法、文明创建等情况,并协调处理各寝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夜不归宿现象,由寝室长负责舍员签到,于每周星期日晚900前交至学工办,学工办每一周抽查,检查寝室长的工作。深入学生寝室,熟悉学生基本情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要关心家庭困难的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学习状况不佳等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情况,及时、妥善帮助解决问题。三抓考场阵地,重点抓考风考纪教育和诚信应考教育。召开学生座谈会学院领导、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并认真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树典型、彰先进,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项奖、各类奖学金等评比,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助学帮困活动,力求共同提高。建立了“奖、贷、助、补”结合的助学帮困体系,对出现“挂科”、“重修”、“降级”、“退学警示”等特殊学生,采取建立档案、个别分析、“1+1帮扶”、沟通家长等办法予以援助教育。

6.1.2学习氛围

1.学生学习氛围良好。学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勤奋,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在学科竞赛、考研、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考纪良好。高度重视学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重视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加强课堂和早、晚自修考勤,并将考勤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能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勤作笔记,课外能主动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实验报告、论文。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违纪受处分人数和违纪率明显下降。学院重视考风建设,考前重教育,考中重管理,考后重处理,考风考纪良好。

6.1.3 学院文化活动

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的平台,制订了激励措施,组织了指导队伍,形成了学生科研体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参与面广,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增强,并在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

1.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制订课外科技活动激励措施。

2.具有一支课外科技活动指导队伍。出台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每一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每一项学科竞赛、每一项学生课题都配有指导教师,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有相对固定的、学科专业对应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的积极性高,效果好。

3.各种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成绩显著提高。学生有科研课题。组织各类讲座 15场。学生参与科研 6 项,公开发表论文 14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等科技等活动 。积极组织团队参加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全国、省级学科竞赛、技能竞赛,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共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3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24项。

4.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全院各社团,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每年开展社团文化节,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6.2指导与服务

 有一支业务较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有健全的学生工作机构,有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有鼓励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措施,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服务,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6.2.1组织保障

1.按国家规定配齐学生工作队伍,设置相关机构。积极开展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及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建设。按要求基本配齐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与学生比为。现有学工人员 5人。学院设置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团总支等职能部门,负责全院学生、团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2.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积极有效。制订实施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措施,明确了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考研考证、科学研究、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各项工作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奖励办法,评选优秀指导教师,激发了教师参与学生指导的热情。

6.2.2学生服务

1.学习指导。对学生学习做到分层次指导,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注重学习效果。在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突出专业教育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与服务,安排教师晚自修下班辅导答疑、指导学生课外学习,选配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及其培训。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和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经常邀请教师、校友和企业家来校作创业创新知识讲座和创业经验报告,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事迹,学院开设了相关课程和讲座。创业教育指导和就业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知识宣传普及、观测和初步咨询工作。做好学期初、考试期、临近毕业等特殊时期的学生心理咨询、干预和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7 教学质量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将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学生的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强。2012届学生七学期来本科班专业课平均成绩为76分,必修课平均成绩为75分 ;2013届学生七学期来本科班专业课平均成绩为77.6分,必修课平均成绩为 75.3分。

学院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举办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年来,学生累计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40人,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人,省级奖项36人。

7.1德育

7.1.1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水平,使其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是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与内容之一。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诚信教育、关爱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以大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切实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文化素质好,心理健康。

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学院成立了全体院领导参加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学工办、团总支负责人及班主任,从而形成党政团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保证了多层次、多角度、多范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政治思想和道德文化素质教育的各项制度、措施,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

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与生活,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坚持教书与育人、条件教育与自我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3.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院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其中三个学生党支部,有教工党员15人,学生党员123人。按照学校党委和院党总支的工作安排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履行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党支部定期召开支部大会,一方面组织学习党章和党的有关文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座谈讨论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另一方面分阶段总结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措施。

2)发挥教师党员的引领作用,教师党员经常深入到班级、宿舍和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好思想教育工作。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业、心理等问题。对生活困难的学生,除了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之外,还引导他们自强自立。

3)建立学生党员生活区、教学区联系点。每名学生党员都有自己联系的寝室,他们了解和反映广大同学的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教学区的环境卫生每个党小组分别进行了承包,并定期进行打扫。这既增强了学生党员服务广大同学的意识,又能将学生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们的心声反映上来,党员的表率作用也得到了发挥。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培养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中国梦”宣讲活动、时事政策讲座和国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的来龙去脉、明确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蓝图,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和意识。

2)开展专题法制、安全和诚信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诚信品德。学院主要结合学校工作部署和阶段性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遵纪守法、防火防盗、“关爱生命、从我做起”、“诚信考试”等主题团日和主题班会,紧贴学生的关注和实际,把引导、教育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把“要我”变成“我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1.2思想品德

1、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学院成立了全体院领导参加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学工办、团总支负责人及班主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心系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保持严谨求实的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除常规的专业和学习方法教育之外,进行系统的校纪校规教育,强化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由院领导做专业介绍、培养方案、大学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勉励他们珍惜大学时光,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2013年学院招收民族预科班共48名学生,面对新形势,学院民族团结教育也由班级层面上升到学院层面,通过新生教育、主题班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牢固树立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民族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貌。

3)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工作。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通过发展党员、组织入党宣誓、党员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等形式对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影响和教育广大同学。

4)以文化素养建设为抓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等活动,积极开展文明修身教育,有益的文体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院主要组织了迎新和欢送晚会、卡拉OK歌手大赛、读书节主题活动、 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体育比赛、广告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到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和向农村学校捐书等公益活动,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5)以培育精神为目标、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文化创新为动力的工作思路,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组织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6)加强团组织建设,注重发挥优秀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思想品德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和带领广大青年同学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同时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创新实践,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以上措施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思想上进,积极进取,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加强自我修养中,不断加强文化素质修养,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截止到201441日,学院共有学生党员123人,占学生总数的23%

7.2.专业知识和能力

7.2.1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

1.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老师带着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带着项目上课,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实现。如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在讲述了基本的语法规则后,就从一些小型系统的开发着手,将一些语法规则之类的东西穿插到系统设计当中去。具体实施时小题目可单人完成,大题目可多人合作完成。跟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于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加强考试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一是科学命题;二是严肃考纪,考场实行主监考负责制,严肃处理违纪作弊;三是认真评卷,按照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密封卷评分,确保考核成绩的可信度。上述措施的实施,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保证了课堂教学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学生专业课程考试分析:

2009-2010第一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091

72.67

35

7630.35

75.30

 

092

85.33

30

7679.70

71.93

 

093

62.33

29

5422.71

73.62

 

094

76.00

35

7980.00

78.50

 

 

2009-2010第二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091

70.33

35

7384.65

72.13

 

092

91.33

30

8219.70

68.68

 

093

64.50

29

7482.00

68.89

 

094

69.67

35

7315.35

71.89

 

 

2010-2011第一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091

75.21

35

7897.05

73.10

 

092

66.71

30

6003.90

66.74

 

093

67.86

29

7871.76

67.10

 

094

80.24

35

8425.20

75.57

 

101

70.59

42

14823.90

73.31

 

102

76.83

38

8758.62

77.20

 

103

72.80

54

11793.60

75.35

 

 


 

2010-2011第二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091

76.13

35

5329.10

73.12

 

092

72.53

30

4351.80

72.33

 

093

70.40

29

6124.80

71.18

 

094

73.57

35

7724.85

73.94

 

101

71.35

42

5993.40

64.76

 

102

73.86

38

11226.72

71.68

 

103

74.98

54

12146.76

73.56

 

 

2011-2012第一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091

77.21

35

13511.75

75.62

 

092

77.73

30

13991.40

77.07

 

093

78.22

29

11341.90

77.39

 

094

78.33

35

16449.30

78.03

 

101

67.45

42

8498.70

66.44

 

102

74.64

38

11345.28

70.13

 

103

81.39

54

13185.18

78.56

 

 

2011-2012第二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091

74.63

35

10448.20

74.23

 

092

77.11

30

6939.90

76.59

 

093

84.30

29

7334.10

83.33

 

094

81.11

35

11355.40

81.11

 

101

67.02

42

5629.68

64.32

 

102

71.93

38

8200.02

69.05

 

103

72.47

54

11740.14

73.90

 

 

 

2012-2013第一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091

81.95

35

22946.00

81.95

 

092

79.42

30

14295.60

79.42

 

093

74.66

29

12990.84

74.66

 

094

82.12

35

14371.00

82.12

 

101

75.64

42

19061.28

75.64

 

102

76.52

38

14538.80

76.52

 

103

78.37

54

25391.88

78.33

 

2012-2013第二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01

84.14

42

10601.64

84.14

 

102

86.33

38

9841.62

80.36

 

103

82.08

54

17729.28

80.25

 

 

 

2013-2014第一学期本科班成绩分析

班级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01

84.60

42

14212.80

84.35

 

102

81.22

38

12345.44

81.94

 

103

85.65

54

13875.30

84.48

 

 


 

091本成绩分析

学期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学期

72.67

35

7630.35

75.30

 

2学期

70.33

35

7384.65

72.13

 

3学期

75.21

35

7897.05

73.10

 

4学期

76.13

35

5329.10

73.12

 

5学期

77.21

35

13511.75

75.62

 

6学期

74.63

35

10448.20

74.23

 

7学期

81.95

35

22946.00

81.95

 

7学期专业课平均成绩

75.4

 

 

75.00

 

092本成绩分析

学期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学期

85.33

30

7679.70

71.93

 

2学期

91.33

30

8219.70

68.68

 

3学期

66.71

30

6003.90

66.74

 

4学期

72.53

30

4351.80

72.33

 

5学期

77.73

30

13991.40

77.07

 

6学期

77.11

30

6939.90

76.59

 

7学期

79.42

30

14295.60

79.42

 

7学期平均成绩

78.6

 

 

73.00

 

 

093本成绩分析

学期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学期

62.33

29

5422.71

73.62

 

2学期

64.50

29

7482.00

68.89

 

3学期

67.86

29

7871.76

67.10

 

4学期

70.40

29

6124.80

71.18

 

5学期

78.22

29

11341.90

77.39

 

6学期

84.30

29

7334.10

83.33

 

7学期

74.66

29

12990.84

74.66

 

7学期平均成绩

71.7

 

 

73.70

 

 


 

094本成绩分析

学期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学期

76.00

35

7980.00

78.50

 

2学期

69.67

35

7315.35

71.89

 

3学期

80.24

35

8425.20

75.57

 

4学期

73.57

35

7724.85

73.94

 

5学期

78.33

35

16449.30

78.03

 

6学期

81.11

35

11355.40

81.11

 

7学期

82.12

35

14371.00

82.12

 

7学期平均成绩

77

 

 

77.30

 

 

101本成绩分析

学期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学期

70.59

42

14823.90

73.31

 

2学期

71.35

42

5993.40

64.76

 

3学期

67.45

42

8498.70

66.44

 

4学期

67.02

42

5629.68

64.32

 

5学期

75.64

42

19061.28

75.64

 

6学期

84.14

42

10601.64

84.14

 

7学期

84.60

42

14212.80

84.35

 

7学期平均成绩

74.3

 

 

73.20

 

 

102本成绩分析

学期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学期

76.83

38

8758.62

77.20

 

2学期

73.86

38

11226.72

71.68

 

3学期

74.64

38

11345.28

70.13

 

4学期

71.93

38

8200.02

69.05

 

5学期

76.52

38

14538.80

76.52

 

6学期

86.33

38

9841.62

80.36

 

7学期

81.22

38

12345.44

81.94

 

7学期平均成绩

77.3

 

 

75.20

 

 

103本成绩分析

学期

专业课平均成绩

人数

专业课总成绩

各门课程平均分

备注

1学期

72.80

54

11793.60

75.35

 

2学期

74.98

54

12146.76

73.56

 

3学期

81.39

54

13185.18

78.56

 

4学期

72.47

54

11740.14

73.90

 

5学期

78.37

54

25391.88

78.33

 

6学期

82.08

54

17729.28

80.25

 

7学期

85.65

54

13875.30

84.48

 

7学期平均成绩

78.2

 

 

77.60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培养。

在课堂上以小型项目设计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题目。

发挥各自特长,突出个性培养。如小型系统的开发,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行设计项目,如果可能的话,更可以直接找一个实际要开发的项目作为题目来进行。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特长。组织全院学生参加计算机实训课、等级考试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系列教学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努力,学院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3.毕业生普通话、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级通过率较高。

为确保普通话、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过关率,全院教师共同参与管理、督促学生,要求学生早晨730进入教室进行早读,在专业课余时间,给广大学生安排上机实训课,来不断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努力,学院学生的普通话和英语等级考试过关率有了一定的提高。2012届共有学生149人,师范类学生48人,普通话过关47人,过关率98%,四六级过关19人,过关率40%  非师范类学生101人,英语四级过关36人;过关率36%。计算机过关148人;过关率99.32%2013届共有学生123人,师范类学生35人,普通话过关35人,过关率100%,四六级过关13人,过关率37.1%;非师范类学生88人,英语四级过关36人;过关率41%,计算机过关123人;过关率100%

4.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知识、技能竞赛情况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学院创造各种机会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竞赛活动。自2011年以来,学院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获得省级特等奖3人、二等奖2人;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省级二等奖1人;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省级特等奖3人;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省级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国家三等奖2人、国家优秀奖1人,省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和优秀奖2人;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和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人。

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获奖名称

级别

等级

授奖单位

学生

姓名

指导

教师

获奖时间

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

国家级

二等奖

教育部

李娟娟

刘涛

2011

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国家级

二等

教育部

李娟娟

祁建宏

2011

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省级

特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赵莉来

任志国 达文姣

2011

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省级

特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李亚楠

任志国 达文姣

2011

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省级

特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张龙忠

任志国 达文姣

2011

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省级

二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于波

魏邦龙 文静

2011

第六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

省级

特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谢斌

寇凤梅

2012

第六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

省级

特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马睿

寇凤梅

2012

第六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

省级

特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贺兴林

寇凤梅

201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级

二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郭东岳

魏邦龙 冯中毅

201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级

二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黄优优

魏邦龙 冯中毅

201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级

二等奖

甘肃省教育厅

舒园园

魏邦龙 冯中毅

2012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刘彦春

岳建斌

2012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邵玮廷

祁建宏

2012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省级

二等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王柏峰

海波

2012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省级

二等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杨业

屈宜丽

2012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王亚杰

达文姣

2012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一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杨业

任志国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一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王亚杰

达文姣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史淑娟

岳秋菊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詹春霞

任志国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一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王以权

屈宜丽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赵凯

崔剑波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王烽

岳秋菊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赵代平

张志斌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张林林

张晶晶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邢伟刚

崔剑波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周萍

张志斌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王天磊

张志斌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杨仁杰

崔剑波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国家级

三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杨业

任志国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国家级

优秀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王亚杰

达文姣

2013

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国家级

三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

王以权

屈宜丽

2013

第五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

省级

B

省教育厅

陈琳炯

刘涛

2012

第三届职业规划大赛

校级

D

兰州城市学院

陈琳炯

刘涛

2012

第四届职业规划大赛

校级

C

兰州城市学院

陈琳炯

刘涛

2012

5.毕业生考研人数和录取率较高。

为鼓励学生积极考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院组织各类考研辅导班,聘请校内外高水平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舍得投入,取得了较好成绩。2011年以来,学院共有87人参加考试,录取人数26人,录取率为30%

具体情况如下:

兰州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2届考研成绩统计表

序号

班级

姓名

报考院校

报考专业

总分

备注

1

081

李亚楠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312

已录取

2

081

张龙忠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324

已录取

3

081

   

烟台大学

法学

325

已调剂到甘肃政法学院录取

4

082

杨小彦

兰州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45

已录取

5

084

   

兰州大学

交通运输

320

已录取

6

084

叶红梅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291

已录取

7

084

苏文斐

兰州交通大学

声学

386

已录取

备注:共35人参加考试。录取8人。考研成功录为:22.86%

 

兰州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考研成绩统计表

序号

班级

姓名

报考院校

报考专业

总分

备注

1

091

包亮强

兰州交通大学

软件工程

287

已录取

2

091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301

已录取

3

091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288

已录取

4

091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

305

调剂到兰州理工大学

5

091

魏文萍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315

已录取

6

091

张红蕾

兰州交通大学

软件工程

354

已录取

7

091

张晓英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338

已录取

8

093

祁海旺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规划

302

已录取

9

093

张劭楠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

311

已录取

10

094

梁德鲲

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

326

已录取

备注:共29人参加考试。录取10人。考研成功录为:34.48%

 

兰州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4届考研成绩统计表

序号

班级

姓名

报考院校

报考专业

总分

备注

1

102

   

陕西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

337

已录取

2

102

洪娃艺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专业

303

已录取

3

102

    耀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专业

307

已录取

4

102

王西宝

大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专业

308

已录取

5

102

   

兰州交通大学

电气自动化

352

已录取

6

103

张天宇

杭州电子科技大

计算机

338

已录取

7

103

   

重庆邮电大学

计算机

357

已录取

8

103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

347

已录取

备注:共23人参加考试录取8人。考研成功率为:35%

7.2.2专业能力

1.严格执行“2+X”证书制度,通过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多拿专业技术证书,提高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信息工程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49人,其中师范类学生(081班)47人,47人参加专业资格、技术资格证书考试,47人全部通过,通过率100%;非师范类(082班、083班和084班)共有102人,参加专业资格、技术资格证书考试102人,102人全部通过,通过率100%

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29人,其中师范类学生(091班)35人,47人参加专业资格、技术资格证书考试,47人全部通过,通过率100%;非师范类(092班、093班和094班)共有94 人,94人参加专业资格、技术资格证书考试,102人全部通过,通过率100%

学院2012届和2013届学生的专业资格、技术资格证书的整体通过率为100%

2.毕业生毕业率和学位获得率较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比较满意。

三年来毕业生毕业率和学位获得率如下图所示:

2012届毕业生毕业率、学位获取率统计表

   

毕业人数

毕业证

毕业率

学位证

学位获取率

结业证

备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方向)

47

47

98%

42

87.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33

32

98%

31

9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42

40

95%

42

1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服务外包)

27

27

100%

27

100%

 

 

   

149

146

98%

142

95%

 

 

 

学院2012届共有本科毕业生149人,获取毕业证146人,学位证142人;毕业证获得率为98%,学位证获得率95%

2013届毕业生毕业率、学位获取率统计表

   

毕业人数

毕业证

毕业率

学位证

学位获取率

结业证

备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方向)

35

35

100%

35

1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30

29

96.6%

28

93%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29

29

100%

28

96.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服务外包)

35

35

100%

35

100%

 

 

   

129

128

99%

126

97.6%

 

 

学院2013届共有本科毕业生129人,获取毕业证128人,学位证126人;毕业证获得率为99%,学位证获得率97.6%,;结业1人。

7.3.体育美育

7.3.1体育和美育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始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明白。为此学院在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和美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85%,近三年毕业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统计: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统计表(资料来源:体育学院)

年级

总人数

合格人数

合格率

2008

128

122

95.3%

2009

129

125

96.9%

2010

136

131

96,3%

2.大力加强学生早操管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规律和体育锻炼习惯,学院制定了兰州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点操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早操相关规定,由值班老师带队、学生干部考勤确保了早操的出勤率及质量。

3.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积极参加和举办学校及学院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等艺术活动,近三年群众性艺术活动名称和比赛获奖情况统计。

信息工程学院群众性艺术活动名称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次数

主办单位

校级/院级

1

欢送晚会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2

迎新晚会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4

“关爱老年人”晚会

2013

1

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数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校级

5

主持人大赛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6

诗歌朗诵大赛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8

书香班级

2011-2013

2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9

好书评比活动

2011.4

1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10

“迎新杯”辩论赛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11

篮球赛

2011-2013

4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12

乒乓球赛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13

“巅峰对弈棋王争霸赛"

2013.4

1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14

“品名著,恶搞经典”大赛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15

舍标大赛

2011-2013

3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16

回味童年趣味活动

2011.9

1

信息工程学院

院级

 

 

信息工程学院艺术活动获奖情况统计

序号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级别

等级或名次

授予单位

获奖者姓名

奖励时间

1

“同心杯”公寓文化节

 

校园马拉松闯关赛

 

校级

优秀奖

兰州城市学院

3#432宿舍

 

201310

2

“同心杯”公寓文化节

 

文化长廊

校级

优秀奖

兰州城市学院

10#822宿舍

 

201310

3

礼仪风尚大赛

优秀礼仪

校级

优秀奖

兰州城市学院

黄灵

20134

4

标兵宿舍评选

标兵宿舍

校级

标兵宿舍

兰州城市学院

10#822宿舍

201210

通过开展以上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锻炼了学生能力,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7.4.校内外评价

7.4.1师生评价

学院不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保证学院与学生联系渠道畅通。

1.学生对学院教学、服务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认为教学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能结合内容适当介绍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知识的深度、广度符合学习者的要求。概念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解决有方,教学内容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讲授过程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师的学术水平高;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熟练。

2.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认可,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3+1”分流教育模式,让学生可持续发展,最后一年分流教育,让想直接就业的学生提供机会增强就业竞争力,让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机会提高专业深造能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大提高。

3.经不定期满意度调查,学院教师对就教学、管理和服务方面较为满意,从而保证教师对学院工作的了解与参与,实现民主管理。

7.4.2社会评价

学院以办特色专业为起点,大力加强特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全面改革,“3+1”分流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培养模式表示肯定,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好评,认为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工作流程;有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的认知、编程和应用能力。

7.5.就业

做好就业工作是事关学校前途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就业情况是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指标之一,学校将其确定为最直接的生命线,对二级学院更是如此。

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高效快捷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将就业工作作为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来抓。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完善,积极培养和开拓省内外就业市场。

7.5.1就业率

近年来,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招生就业处的指导帮助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基础扎实、能力较强、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几年来,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0%左右。

2011年应届毕业生数130人,初次就业人数97人,初次就业率74.62%。年底就业人数120人,年底就业率9231%

2012年应届毕业生数147人,初次就业人数110人,初次就业率74.83%。年底就业人数131人,年底就业率89.12%

2013年应届毕业生数129人,初次就业人数93人,初次就业率72.09%。年底就业人数119人,年底就业率92.25%

7.5.2就业质量

多年来,学院向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高。岗位与专业关联性较强,相关性情况如下:

工作岗位的选择上,毕业生会优先考虑“有发展前景”, “收入情况”,其次会考虑“专业对口”和“工作稳定”;如何看待专业和工作对口的问题: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只要与专业有关联性”就可以,其次会依据“虽然专业不对口,但符合个人兴趣”,来选择工作;少数毕业生会考虑“ 一定要专业对口”或“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目前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比较对口”,部分学生“完全对口”,少数学生“完全不对口”,选择了其他专业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发展前景:占一般比例的毕业生“比较乐观”,部分毕业生“非常乐观”,少数毕业生“不太乐观”;在求职过程中 ,优先考虑的因素:绝大部分毕业生考虑“薪酬与福利”,部分毕业生考虑“单位性质”和“个人发展机会”,少数毕业生会考虑“地域”,个别毕业生考虑家庭期望因素。

通过对主要用人单位的调查回访,从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中,着重收集整理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适应性的观点看法及建议,了解到了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征求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总体来看,学院毕业生择业观就业观比较客观务实,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时只要求与专业有关联性即可。高校毕业生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就业,是其人生的巨大转折,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时,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毕业生到各自的就业岗位后适应性较强。此结果与学院实行的“3+1”分流培养模式密不可分,也与长期以来,学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开展扎实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密不可分。

学院始终把就业工作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以就业指导教学为主体,以就业指导讲座为补充,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开展工作。每年把就业工作列为本院的要点,坚持每学期不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更好的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如学院学生07级的蔡晓龙,08级的路章龙、魏玉龙、09级的陈珺等毕业生,有的在兰州创立自己的公司,业务量不断增加,连年盈利,申请项目,学院在校的大四学生为其实习打工;有的在国家知名的软件公司就职,取得良好成绩,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通过“3+1”分流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这些措施必将进一步推动学院就业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存在问题及措施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评建过程中,学院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对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深,实践经验不够,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此,学院将深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整改,努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特色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加强

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虽然学院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地方产业建设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学院初步构建了“3+1”人才分流培养模式;201120122013三年与浙大网新集团合作办学,每年培养JAVA工程师30名;20134与学校与上海大唐移动设备有限公司签署共建移动网络优化专业的协议,从20139月起,每年至少招生100名。20135月学校把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学院的特色项目,并自助资金45万元,由于20139月因无招到学生,导致这一资金迄今无使用,该项目也无实质性进展。 就其原因由以下几点:

1.省招办给考生考生人手一册的招生目录中对该专业的介绍仅有校企联合、学费8500元,而而主要承诺,学业合格学生安排在第一线城市工作,年薪不低于就业地区的大学生平均工资未给考生介绍。因为这一项目主要是提高就业率,如果在招生简章中不注明,当然不会有学生报考。

2.校企联合、学费8500元,学生、家长一方面认为学费高,另一方面搞不清楚校企联合办学的性质,对专业不熟悉,不敢贸然报名。虽然报名期间学院采取了补救措施,但各中学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会议已开,报考院校的指导工作已结束,显然无效果可言。

3.最根本的原因,学校以前以办师范为主,打交道的是初中、小学,很少与企业到交道,大多数教职员工对校企联合办学不理解,不认同。大唐提前也未在各地宣传自己企业。

今后建议学校今后要制订相关的规划、政策与措施,使学院在产学研结合、合作教育,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新举措、新作为。

二、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6升本以来,学院多次组织本院教职工及邀请校外专家,通过改变教学理念、修订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由升本前培养满足中小学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人才为目标,逐渐转向以培养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实践,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学习到了一些经验,这点可以从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时的获奖得到很好体现。

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还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使形成了理性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上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适应性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揭示能力、构造能力和开拓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创新和优化。课程内容需更好反映行业先进水平,注重职业元素的融入;课程设置难以充分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要求,也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不够高,推进比较缓慢,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条件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参与度还不够,从而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适应性不够,课程教学实践性内容的针对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某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没能创新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甚至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实践课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设施和教师指导力量上还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今后要积极探索,理清思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立交桥。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允许学生以参加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替代相关课程的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更新内容,改进方法,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吸收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增加与行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效性。积极开展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网络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要在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编写学院特色、优势教材,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加快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引导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教学个性风格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教育。要深入调研,充分争取地方经济产业、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重点突破在人才培养过程上的合作局限,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和立足点的合作模式。直接依托合作单位完成部分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学生指导。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顶岗锻炼,通过产学研的结合,着力解决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问题,做到真正根据信息化建设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强化学生适应信息化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面向国际开放办学,积极顺应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趋势,引进外资和外智,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人才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学校要积极发展交流合作的对象国家与学校,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条件努力开展有深度的国际交流。放宽政策并积极提供机会,支持鼓励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大学合作开设课程或开办专业,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学生工作。倡导教师利用国外名校网络和远程教育的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三、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优势和特色培育有待进一步深化

专业的整体实力不够强。由于开办时间较短,师资条件较弱,学科专业带头人较缺乏,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善,整体办学实力不够强,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不够鲜明,专业的行业适应性不够强。专业应用性不够突出,课程设置不能充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就其原因学院原有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制约着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学院升本初期的师资与教学科研条件,一方面制约着学科专业设置向应用型为主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与快速发展。在从师范专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过程中,教师从事应用型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知识、能力还需要有一个适应与储备的过程,也有一个根据人才培养、科研及社会服务需要重新寻找发展方向的过程,应用型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团队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办学条件上,由于经费的制约,主要是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实验室与实验设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其设施,还不能为学科专业的发展与优势特色的培育提供充分的支持。

对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设的探索不够,影响了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学院升本时间不长,工作千头万绪,近年来学院把工作重点放在实验室建设达标和教学规范管理上,对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虽然在主观上已经比较重视,但主动探索不够,研究不够,长远建设规划不太明确,采取的措施还不够系统有力。优势与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和积淀过程,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学院,培育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时间还是短暂的,优势与特色的形成还需要作长期的努力。

今后要紧扣需求,优化结构,增强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制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增强专业方向的柔性和活力,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突出重点,丰富内涵,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彰显办学特色。增强探索特色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培育工作。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模式乃至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注重特色培育,依托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努力形成专业优势、特色,建设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关注专业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效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专业建设意识和认识,不断完善和充实各专业建设规划和内容,从而形成各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建设团队,改善条件,培育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都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教师知识改造力度,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缩短转型时间,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团队建设带动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学院在制订“十三五”规划时,要重点围绕培育优势与特色来确定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的重点,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要求学校予以重点扶持,为培育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培育。

四、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学院教师总量基本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工作需要,但从发展要求来看,教师总量还不够充足,教授、博士比例偏低。学科、专业带头人相对缺乏。有影响的教学骨干、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数量还比较少,还没有真正形成教学梯队和学术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进展不够快。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力量比较薄弱也制约着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具有行业背景与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的教师还不多,到企事业单位和农村挂职锻炼的人数不多。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从而自身专业结构改善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由于受实践经验不足和指导能力不强的制约,部分教师承担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不够突出,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潜心钻研的学术风气不够浓厚。能静下心来长期计划作深度研究的人较少,开展校内外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较少,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学术带头人的力量比较薄弱。

就其原因教师自身因素影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政策导向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处理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注重个人眼前实际利益,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职称评审所需成果或获取个人收益上,对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与职业发展规划不够重视,对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改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优化缺少使命感和紧迫感,特别是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团队和到企业锻炼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 科研评价的导向导致教师无法潜心对教书育人的研究和自身水平的真正提高。面对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许多教师只能忙于晋升职称、业绩考核等事关个人利益的事,直接制约了对教书育人的研究和自身水平的真正提高。

今后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氛围。希望学校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切实解决子女升学难、就业难等问题。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加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统筹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挂职锻炼,在积累实践经验和增强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采取激励措施,引导、支持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通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希望学校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可行的学术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培育建设学术团队、增强学院科研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并在职称晋升、业绩考评、校内分配等方面优化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积极追求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感。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发〔2015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基本思路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断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院校设置、招生计划、拨款制度、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制度等重点难点领域的改革。充分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转,使转型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加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型创业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将一批高校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转型的主体是学校。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高校转型内生动力活力,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省级统筹、协同推进。转型的责任在地方。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统筹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制定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区域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工作。

  三、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3.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制定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转型高校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发扬民主,通过广泛的思想动员,将学校类型定位和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学校章程、党代会教代会决议的形式予以明确。

  4.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和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5.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增强把握社会经济技术重大变革趋势的能力,加强战略谋划和布局,实现弯道超车。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促进新技术向生产生活广泛渗透、应用,推动“互联网+”战略在当地深入推进,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优势。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

  6.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转型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也可以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比例不低于50%。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7.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8.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转型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员。

  9.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10.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

  11.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提高招收在职技术技能人员的比例,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就业“旋转门”机制,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持。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

  12.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线劳动者技术提升、技能深化、职业转换、城市融入的需求,大力发展促进先进技术应用、形式多样、贴近需求的继续教育。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加强与行业和领先企业合作,使转型高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成为适应技术加速进步的加油站、顺应传统产业变革的换乘站、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池。

  1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试点高校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应当将技术技能测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教育部制定有关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试点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办法应当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以省为单位报教育部备案。招生计划、方案、过程、结果等要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14.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15.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打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路径,既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动,又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联动,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

  16.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四、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

  17.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责任。各地要结合本地本科高校的改革意愿和办学基础,在充分评估试点方案的基础上确定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应综合考虑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省级改革试点方案要落实和扩大试点高校的考试招生、教师聘任聘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18.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设置标准。制定应用型高校评估标准,开展转型发展成效评估,强化对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与专业教育的符合程度、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考察,鼓励行业企业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制定试点高校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改革方案,支持试点高校依法加快设置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新专业。支持地方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

  19.加大对试点高校的政策支持。通过招生计划的增量倾斜、存量调整,支持试点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大招生。将试点高校“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相关人才支持项目。在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适当增加试点高校选派计划。支持试点高校开展与国外同类高校合作办学,与教育援外、对外投资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相结合走出去办学。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作用,与国外相应联盟、协会开展对等合作交流。

  20.加大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相关财政政策,对改革试点统筹给予倾斜支持,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技术性强、办学成本高和艰苦行业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中央财政根据改革试点进展和相关评估评价结果,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等专项资金,适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省(区、市)给予奖励。高校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积极创新支持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入。

  21.总结推广改革试点典型经验。在省级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梳理改革试点的经验和案例,有计划地推广一批试点方案科学、行业企业支持力度较大、实施效果显著的试点典型高校,并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共同建立跟踪检查和评估制度。

  22.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和舆论环境。加强对转型发展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举办转型试点高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和师资培训班,坚定改革信心,形成改革合力。广泛动员各部门、专家学者和用人单位参与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政策研究。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试点经验。

  根据本意见精神,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指导。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20151021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

甘教发〔201535

各有关高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校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引导部分省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需要大规模的技术技能人才来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我省正处于农业现代化起步、工业化转型、新型城镇化提质、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加快培养支撑和引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既是我省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紧迫需要,也是有关高校拓展发展渠道、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实现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试点工作

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根据各有关学校申报情况,将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陇东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等2所独立学院列为我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支持其它省属本科院校根据各自实际和发展需要,在二级学院或专业(群)开展转型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促进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促进高校全面提升自身发展、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需求导向和综合改革,明确试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试点高校要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重要突破口,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之路。

试点高校要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积极吸引企业、行业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要加大现有学科专业改造力度,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要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和质量要求,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招生录取与教育教学机制,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毕业生和一线技术工人的招生规模;要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积极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继续教育;要按照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标准与要求,加快建设“全仿真”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制定优秀教师进企业培训挂职锻炼计划、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计划,全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幅提高“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支持试点高校转型发展

我省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支持试点高校转型发展,扩大试点高校自主办学权;并将从办学体制改革、项目资金投入、招生计划、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加大对试点学校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试点学校成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积极争取将成效显著、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纳入国家级试点范围。

 

 

甘肃省教育厅

201576


 

兰州城市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破解之路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渊源,不难发现从国家层面最早是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相继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后在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又进一步建议,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实质就是要求从1999年以来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依然要求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表面上看原来是2-3年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延长为4制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实质上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它蕴含了本科教育扩招、专科学校急剧上升为本科教育、大学生就业难、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我校在通过梳理和弄清从国家层面、省上层面、学校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校走应用型发展道路的内涵和发展实质,找到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抓手、突破口、时间表、路线图,坚定了我们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决心和信心。

一、我校必须向应用型转型

(一)我校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是多技术融合新的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

为迎接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进行的、多技术融合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德国提出了工业4.0: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产生新的价值模型,在制造领域,这种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工业4.0的本质是数据,包括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产业链数据、外部数据等,核心就是工业智能化,相关行业包括:智能机床、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高端机器人、RFID、传感器、3D打印。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旨在将人、数据与智能设备衔接,以交换数据来驱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相比德国,美国积极推进的“新工业战略”更加注重“软”的方面,例如大数据、软件、互联网等对于传统工业的再工业化。其实质就是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来重塑制造业,形成效率更高生产系统。它试图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目前,美国国内80多家ICT和互联网巨头公司如GEIBM、思科等企业成立了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为通过大数据来实现制造业的创新。美国凭借其在工业3.0的领先优势以及互联网和ICT先进巨头公司的影响力正推动着全球工业4.0的发展。

在面对德国率先开启了“智能制造”这一通向未来新工业革命的大门时,安倍政府也开始采取行动,制定和规划了日本“工业4.0”的发展方向。2015年版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正是日本力求赢得“全球产业价值链主导权”的关键举措。在政界,日本经济产业省把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扶持对象,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在业界,三菱电机、富士通、日产汽车和松下等日本电子、信息、机械和汽车行业的主要企业等组建名为“产业价值链主导权”的联盟,共同探讨工厂互联的技术标准化,并争取使其成为国际标准。

为此中国提出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也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步伐,把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大力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重点发展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促进和带动其他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包括以“互联网+”等手段为平台的现代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家庭、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亟待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为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

这一切促使中国高等教育既要培养能够进行科学技术文化创新的一流人才,也要培养能够把科学技术文化创新成果应用到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发展要求、满足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解决适应创新驱动发发展战略的应用型人才匮乏这一问题,必然要求从1999年以来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553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及其100多所独立院校进一步探索出培养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甘肃省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对综合素质、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化装备加速替代传统生产工具,需要培养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需要兼有创业能力、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产品、技术、工艺和流程的应用性创新,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高技能高附加值制造成为高精尖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需要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互联网+”技术有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服务类应用型人才。这一切促使我们要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向应用型转型。

(二)我校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与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现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随后针对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当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不能有效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高等教育对社会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即表现出高等教育的能力失调,即功能失衡。从现实角度看,大学生这一结构性失业现象就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这些外部关系的失调,而这种外部关系的失调将直接波及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内部,要求高等院校要更加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新规律新事物,建立丰富并完善新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产生质的飞跃。而应用科学研究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通过方法创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领域,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不断发明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方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因此,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属性,要求高等教育体系要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我校向应用型转变,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三)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由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校是原兰州师专合并了两个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本院校,经过十年的努力虽然已经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但基于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企业、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我们还无能力去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高水平的工程型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读研究生的是少数,85%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只能直接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去就业,如果就业不了还要自己去创业,甚至去打工。基于现在的客观条件,我校没有必要去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也难以跟进老牌大学学术追求的步伐,因此,必须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合理定位,赢得并拓展学校自身的发展空间。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团队、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团队三支队伍的水平,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断得到社会认可中,寻求获得特色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综上所述我校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发展,将与社会经济发展渐行渐远,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根据甘肃地方经济发展的布局以及学校发展的基础,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

二、“十三五”期间转型发展的具体做法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科研平台,加强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转型发展。

(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1.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实现专业集群发展。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把专业划分为文理基础(教师教育)类、服务城市类专业、工程教育类专业三大专业集群。实施重点(扶持)专业建设工程,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内涵为主外延为辅、分层分类集群化建设、需求导向、滚动淘汰的原则,建设校级重点专业12个,扶持专业19个,实现专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专业标准化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专业品牌。

2.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理基础(教师教育)类专业全面推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和“4+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城市类专业积极有效对接城市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全面推行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育类专业紧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推行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优化人才培方案,实施课程综合改革。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分类研制各类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围绕三大专业集群发展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需要为标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实施模块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探索公共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公共课与专业课对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一致性。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文理基础(教师教育)类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服务城市类专业全面推进课程设计一体化,制定课程层面预期学习产出,围绕学习产出,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工程教育类专业对照行业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具体化为相应的课程模块,界定每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深度和广度,使之最终与培养目标形成明确的矩阵关系。加强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数字仿真实验、在线教学监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进国内外优质开放课程资源,搭建兰州城市学院慕课平台,建设一批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代表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

5.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步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强化学习过程考核,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发表论文(作品)、考取资格证书、参与学科竞赛或科研等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明确三大专业集群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分类制定涵盖课程、教学、实验、实践、毕业论文、考核等环节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对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教学主要环节和对专业、教师的全程、全方位监测监控。以“管办评”分离为基本原则,组织实施各项教学评估工作;通过年度国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上报及数据分析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撰写与发布,系统总结与发布学校办学经验。

6. 完善合作育人机制,深化校企产教融合。立校院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

7.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扩大应用型专业规模。建立以服务城市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积极改造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一致的专业。加快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软专业和硬专业,力争使应用型专业总数达到35个,占专业总数的70%以上,应用型专业在校生占学生总规模的60%以上,将学校着力打造为好就业、就业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1.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优化学科布局结构。立足服务城市办学宗旨,构建与城市相关的公共服务、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密切关联的学科、专业体系。确立学科、专业建设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整体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适应我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八大领域产业链、创新链和领域对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要求,以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为路径,大力扶持应用型学科,逐步形成以应用型学科为主体、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布局结构。

2.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申报硕士授权单位。合一级学科,凝练学科方向,按照基础与应用两种类型、重点建设与扶持建设两个层次开展重点(扶持)学科遴选与建设,建设重点学科6个,扶持学科10个。通过重点(扶持)学科建设,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3个。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专业硕士学位联合培养工作和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工作,建设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3.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凝练科研攻关方向。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以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在学校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内集聚一批创新人才和学术骨干,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继续加强城市规划、城市污染治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继续加强西北方言研究、甘肃文化翻译、甘肃民间音乐研究、工艺美术创作、西北简牍整理与研究,全力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化研究品牌。鼓励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联合组建大团队,并资助启动经费,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力争在部分学科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内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

4.拓展科研投入渠道,推动校企科研合作。强纵向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力争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有所突破;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甘肃省相关科研基金的一般项目,多方面争取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财政性科研投入,努力实现纵向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努力拓展横向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积极引进外部资金,促进学校科研发展。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的对接,争取承担更多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努力实现横向科研经费1500万。继续拓展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努力建成若干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5.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化和完善校内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科学研究处与各二级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分工与协调,严格落实二级学院在科研平台建设、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的预评审制度,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纵向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合同制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创新科研评价机制,争取高水平科研成果。断创新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评价。按照突出学术创新、尊重学科特点、体现学科差异的原则,平衡基础文理、服务城市及工程应用等三类学科成果之间质与量的关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基础文理类学科研究要立足文化传统,瞄准学科前沿,侧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努力解决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服务城市类学科要瞄准我省乃至西部地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及现代服务业等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其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工程应用类学科要面向我省若干重点产业的前沿技术研究、原型产品研制及企业科技研发过程中的重要工程、工艺问题,注重科研过程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修订、完善《科研成果分类与认定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继续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不断激发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道德建设,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具有优良学术道德、公认职业规范的大学制度文化环境,培育具有学校特色、适宜师生发展、激励创新、宽容开放的学术环境;按照“四有”老师标准,培育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和对真善美追求的人文精神,形成全体干部师生共同的价值判断和目标追求。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职责管理。以“绩效工资”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内部分配激励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岗位分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人事代理”用人制度。通过实施教学科研分岗位考核,引导津贴分配向关键岗位、教学一线倾斜,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优秀人才遴选、基金支等方面,大力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

3.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面向重点(扶持)建设的学科、专业,设立“兰州城市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储备基金”,设置首席专家、特聘教授岗位和相应的专职科研编制,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省内外遴选一批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实施对口博士研究生引进与培养计划,结合重点(扶持)学科、重点(扶持)专业建设,引进与培养博士学位教师50名左右,直接进入重点(扶持)学科、重点(扶持)专业建设团队。到2020年,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达到460人,博士研究生数量达到150人以上。利用国家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会,加快培养高层次师资。

4.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师资结构。过课程进修、访学进修、学历进修、挂职进修、项目建设等方式,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与学科发展目标相一致,综合素质高、项目建设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通过学历进修,使现有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的40%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使双师型队伍人数达到专任教师的30%;通过课程进修、访学进修,使专业背景与所从事专业不匹配的教师尽快胜任本专业岗位;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形成6-8个学科团队,有50名左右不同层次结构教师成为学科团队骨干;通过重点专业建设,形成10-12个专业团队,有80名左右不同层次结构教师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骨干。

三、存在的问题

我校从2005年升本开始就把向应用型转型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应用型转型的步伐不快,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是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很弱,教师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技术文化创新的能力很弱,教师运用成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服务社会的能力很弱。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不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少而且有些与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不配套。三是经费短缺。这三方面构成了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短板。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应该是弥补这个短板的突破口,但多年来校企合作,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多数仅停留在协议层面并无实质进展。我校目前与三个企业在共建专业,大部分合作模式基本都是在共建实习基地,少部分是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培训机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一是共建专业的企业,还不能全方位的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短板,开展合作的目的单一。二是与共建实习基地的企业,仅仅是单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是传统制造业,无法给学生提供满意的就业岗位,甚至有些实习学生是为了在春节期间替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在顶岗,达不到实习、实训的目的。三是培训机构虽然能保障大多数学生就业,但培训费用高,培养目的单一不规范。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理想。

正是由于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理想。鉴于办应用型大学已有成功的专业化建设标准,如华盛顿条约、OBECDIO、国家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还有汕头大学等成功的专业标准化建设经验,我们在转型初期将采用以我为主,以校企合作为辅的建设策略,通过启动重点(扶持)学科、重点(扶持)专业,让老师在做中向企业、向转型成功的学校学习,再在学习中,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团队,形成高水平的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团队,形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增强转型发展实力,逐步扩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是我们的切入点、突破口。而这一工作才刚刚开始,挑战和机遇并存,到十三五末,能初步完成如下十三项任务,基本实现转型,还困难重重,任务艰巨。

1.加快融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和科研、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学校和甘肃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

2.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增强把握社会经济技术重大变革趋势的能力,加强战略谋划和布局,实现弯道超车。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促进新技术向生产生活广泛渗透、应用,推动“互联网+”战略在当地深入推进,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优势。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二级学院。

3.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比例不低于50%。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4.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集中力量办好城市(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5.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探索构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员。

6.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7.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

8.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逐步提高招收在职技术技能人员的比例,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就业“旋转门”机制,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持。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

9.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线劳动者技术提升、技能深化、职业转换、城市融入的需求,大力发展促进先进技术应用、形式多样、贴近需求的继续教育。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加强与行业和领先企业合作,使学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成为适应技术加速进步的加油站、顺应传统产业变革的换乘站、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池。

1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试点高校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员。

11.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城市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打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路径,既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动,又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联动,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

13.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兰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20163


 

兰州城市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为加强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力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逐步使学校和行业企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供给与行业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基本解决,学校对区域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学校决定实施兰州新区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

一、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曾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着力破解制约产教融合瓶颈,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教融合成为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

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给出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目标、原则和具体任务。产教融合已成为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是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三、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是适应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渐渗透融入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迫切要求学校开门办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将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更好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是顺应了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攻坚期和关键期,现代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提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中心主题,必须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加快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积极发挥社会第三方作用,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现代化,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提高家庭教育投资回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

五、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是持续推动学校向应用型转向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已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正在加快结构性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正在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学校列为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的6所本科院校和2所独立学院之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基地、实现弯道超车是学校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要让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既涉及到学校布局和结构,又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事关学校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是完善现代办学体制和学校治理体系的一项制度创新。将落脚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服务供给,切实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现实问题上,推动学校与甘肃尤其是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就业创业,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2.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聚焦与就业市场、企业需求、创新创业直接相连;重点聚焦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形成兰州新区管委会、企业、学校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产教融合一揽子框架体系。发挥好兰州新区统筹作用,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和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校和企业联动发展;促进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引导企业需求融入人才供给,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着力完善体系,综合运用投资、用地、利益分成,形成激励保障协同支持,强化组织实施。

3.产教融合基地形成兰州新区管委会、企业、学校共建新型产业急需专业、共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共同培养培训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共同进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进行科技创新;政府企业学校协同推进将产教融合融入甘肃尤其是兰州新区经济转型升级重点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

4.产教融合基地是具有开放性、集成性、生态型、创新性的超级平台。

1)开放:基地采用学校企业全面共建,一方面能够发挥学校对基地工作的监督保障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基地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真正发挥企业重要的主导作用,激发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企业选派的院长能够面向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和横向项目建设,按照企业职业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其次加强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

2)集成:基地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知识的辐射、应用技术的转移、科技的服务、创新的转化以及与兰州新区和职教园区共生发展功能于一体。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围绕甘肃尤其是兰州新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甘肃尤其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生态:基地为学校带来系统性的转变和提升,在硬件方面的改变,教学校怎么样建立职业场景,创建学习工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软件方面的改变,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他们的素质,引进新的技术,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新的课程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机制方面的改变,建立的是一个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知识、信息和创意的通道,基于该通道学校就可以对整个人才培养进行流程化的改革,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建立起新的激励机制;在文化方面的改变,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者为主体,体现价值创造的导向,把创新这种精神植入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4)创新:基地通过全方位创新来寻求最短路径的突破,它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驱动的思维,用创新驱动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在校内,可以聚集优秀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从转型发展的一个障碍、一个阻力变成最积极的推动者,变成奇迹的创造者,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地方发展。

5.基地的建成对于促进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具有如下具体作用。

1)通过基地形成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现代产业技术,了解行业需求、竞争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在甘肃省处于领先地位的工程应用型学科建设创新团队、专业建设创新团队、课程建设创新团队,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2)通过基地聚焦产业、行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在甘肃省具有内容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突出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改革项目示范基地。

3)通过基地进行课程体系研发、云教育平台和智慧教育系统研发,不仅是学校课程建设水平、智慧教育水平在甘肃省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也要通过基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现代企业应用平台的研发,使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基地不仅是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也是学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广泛与区域内企业加强教学与科研合作的示范中心,还是区域内企业的研发、测试基地。通过基地,既可以促进学校的科技成果快速进入生产领域,还可以为企业积极参与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在线支持;通过基地,集成应用生产执行系统、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检测等技术,推进生产流程的计算机控制,提升在线检测水平和远程运行维护能力,实现绿色制造;通过基地,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现有数控装备,使装备性能、功能升级换代,实现"智慧车间"的建设;通过基地,集成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对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使得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企业内部畅通;通过基地,集成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数字化嵌入技术等,开发智能化的工业产品设计研发系统及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软件,帮助企业缩短新产品设计试制周期和提高开发成功率,节省产品研发投资,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通过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通过基地,为企业提供依托互联网的市场营销、信用融资、在线支付等服务,提高企业在线远程、实时的售后运维服务能力和水平。

4)通过基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应用技术教育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推动学校和企业结对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水平。

基地建设对于持续推动学校向应用型转型,成为高水平应用型示范性高校,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横向项目建设,文化传承和师德师风建设能力和水平,带动甘肃高等教育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兰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20181

已是首条
下一条:走向学习本位的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2016